HS300股指期权的定价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8-11页 |
1.1.1 国际期权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 第8-10页 |
1.1.2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1.3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的研究成果 | 第12-14页 |
1.2.2 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 第14-1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第16页 |
1.3 研究方法、内容和意义 | 第16-19页 |
1.3.1 研究方法和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3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股指期权概述 | 第19-31页 |
2.1 期权的基本内容 | 第19-21页 |
2.1.1 期权的定义与基本要素 | 第19-20页 |
2.1.2 期权的功能和特点 | 第20-21页 |
2.2 股指期权的基本定价 | 第21-24页 |
2.2.1 期权价值的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2.2.2 期权价格的上下限 | 第22-23页 |
2.2.3 看跌—看涨平价关系 | 第23页 |
2.2.4 股指期权的定价 | 第23-24页 |
2.3 期权定价模型的发展 | 第24-31页 |
2.3.1 B-S-M 期权定价理论 | 第24-26页 |
2.3.2 跳跃扩散模型 | 第26-27页 |
2.3.3 双指数跳跃扩散模型 | 第27页 |
2.3.4 随机利率类模型 | 第27-28页 |
2.3.5 随机波动率类模型(SV 族模型) | 第28-30页 |
2.3.6 GARCH 族模型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沪深 300 股票指数的时间序列特性分析 | 第31-44页 |
3.1 沪深 300 指数的基本介绍 | 第31-33页 |
3.1.1 沪深 300 指数的设定 | 第31-32页 |
3.1.2 沪深 300 指数的特点 | 第32-33页 |
3.2 HS300 基本时间序列特性分析 | 第33-38页 |
3.2.1 统计特性 | 第33-35页 |
3.2.2 价格变动趋势分析 | 第35-38页 |
3.3 随机波动模型的建立 | 第38-41页 |
3.3.1 离散 SV 族模型的介绍和方法估计 | 第38-40页 |
3.3.2 HS300 指数的波动率建模 | 第40-41页 |
3.4 HS300 股指期货上市对现货市场的影响 | 第41-44页 |
3.4.1 指数价格结构的变化分析 | 第41-42页 |
3.4.2 波动率模型的结构变化分析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沪深 300 股指期权定价的实证研究 | 第44-50页 |
4.1 模型的选择 | 第44页 |
4.2 沪深 300 股指期权的定价 | 第44-50页 |
4.2.1 SV—T 模型的建立 | 第44-45页 |
4.2.2 期权产品的设定和数据处理 | 第45-47页 |
4.2.3 沪深 300 股指期权定价及分析 | 第47-50页 |
第五章 我国发展股指期权的建议 | 第50-54页 |
5.1 对监管机构的建议——加强控制和监管 | 第50-53页 |
5.1.1 设计合理的保证金制度 | 第50-51页 |
5.1.2 加强股指期权交易的监管 | 第51页 |
5.1.3 严格监控市场操纵行为 | 第51-52页 |
5.1.4 优化市场投资者结构 | 第52-53页 |
5.2 对市场投资者的建议 | 第53-54页 |
5.2.1 重视专业素养的培养 | 第53页 |
5.2.2 学会应理性投资 | 第53-5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6页 |
6.1 具体工作与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6.1.1 论文的具体工作 | 第54-55页 |
6.1.2 研究结论 | 第55页 |
6.2 研究的局限性和对未来的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