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7-9页 |
绪言 | 第9-15页 |
0.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0.2.1 国内研究情况 | 第9-11页 |
0.2.2 域外研究情况 | 第11-13页 |
0.3 写作思路与创新 | 第13-15页 |
第一章 行政给付诉讼及其证明责任概述 | 第15-25页 |
1.1 行政给付诉讼的界定 | 第15-18页 |
1.2 行政给付诉讼的特征 | 第18-19页 |
1.2.1 诉讼目的给付性 | 第18页 |
1.2.2 诉讼请求权正当性 | 第18-19页 |
1.2.3 “诉讼地位”相对平等性 | 第19页 |
1.3 行政给付诉讼的证明对象与证明责任 | 第19-20页 |
1.3.1 行政给付诉讼的证明对象 | 第19-20页 |
1.3.2 行政给付诉讼证明责任的界定 | 第20页 |
1.4 行政给付诉讼证明责任的实践之困 | 第20-25页 |
1.4.1 目前行政给付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 | 第20-21页 |
1.4.2 行政给付诉讼证明责任实践之困的表现 | 第21-25页 |
第二章 行政给付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基础理论及影响因素 | 第25-33页 |
2.1 罗森贝克的“规范说” | 第25-26页 |
2.1.1 产生权利的规范 | 第26页 |
2.1.2 妨碍权利的规范 | 第26页 |
2.2 普霍斯的“危险领域说” | 第26-27页 |
2.3 公平正义原则 | 第27-30页 |
2.3.1 行政给付诉讼中行政相对人举证能力增强 | 第28-29页 |
2.3.2 积极事实与消极事实的区分 | 第29页 |
2.3.3 防止滥诉行为的发生 | 第29-30页 |
2.4 行政给付行为及行政给付诉讼的特殊性质 | 第30-33页 |
2.4.1 财产给付行为类似于附条件生效的合同行为 | 第30-31页 |
2.4.2 行政给付诉讼为行政给付程序的延续性审查 | 第31页 |
2.4.3 行政给付程序中行政主体难以进行实质性审查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域外部分国家和地区行政给付诉讼证明责任分配 | 第33-41页 |
3.1 美国行政给付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 | 第33-34页 |
3.2 德国行政给付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 | 第34-35页 |
3.3 日本行政给付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 | 第35-36页 |
3.4 我国台湾地区行政给付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 | 第36-37页 |
3.5 域外部分国家和地区行政给付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启示 | 第37-41页 |
3.5.1 行政诉讼类型化 | 第38页 |
3.5.2 证明责任分配标准多元化 | 第38-39页 |
3.5.3 责任主体具体化 | 第39-41页 |
第四章 行政给付诉讼证明责任的重新分配 | 第41-50页 |
4.1 基于具体行政行为争议产生的行政给付诉讼证明责任分配 | 第41-47页 |
4.1.1 由依申请行政行为产生的行政给付诉讼证明责任分配 | 第42-43页 |
4.1.2 由依职权行政行为产生的行政给付诉讼证明责任分配 | 第43-44页 |
4.1.3 由行政不作为产生的行政给付诉讼证明责任分配 | 第44-47页 |
4.2 基于行政赔偿争议产生的行政给付诉讼证明责任分配 | 第47-48页 |
4.3 基于行政补偿争议产生的行政给付诉讼证明责任分配 | 第48页 |
4.4 基于行政合同争议产生的行政给付诉讼证明责任分配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