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0.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0.2 文献综述 | 第8-10页 |
0.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当事人真实陈述义务的内涵与属性 | 第11-17页 |
1.1 当事人真实陈述义务的内涵 | 第11-14页 |
1.1.1 当事人真实陈述义务的概念 | 第11-12页 |
1.1.2 当事人真实陈述义务的特征 | 第12-14页 |
1.2 当事人真实陈述义务的属性 | 第14-17页 |
1.2.1 主观真实性 | 第14-15页 |
1.2.2 言词陈述性 | 第15-16页 |
1.2.3 法律义务性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我国当事人真实陈述义务在实践中的违背及成因 | 第17-23页 |
2.1 司法实践中当事人违反真实陈述义务的典型表现 | 第17-21页 |
2.1.1 捏造事实,发动不当诉讼 | 第18页 |
2.1.2 故意虚假陈述,拒绝陈述 | 第18-19页 |
2.1.3 故意隐瞒,不完整陈述 | 第19-20页 |
2.1.4 恶意串通,虚假自认 | 第20-21页 |
2.2 成因 | 第21-23页 |
2.2.1 不真实陈述的违法成本低廉 | 第21页 |
2.2.2 趋利避害的诉讼心理膨胀 | 第21-22页 |
2.2.3 诉讼阶段的信息沟通不畅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新民诉法中当事人真实陈述义务的萌动与阙如 | 第23-29页 |
3.1 相关理念和规定 | 第23-27页 |
3.1.1 协同诉讼理念的强化 | 第23-24页 |
3.1.2 诚信原则条款的确立 | 第24-26页 |
3.1.3 打击恶意诉讼的规定 | 第26-27页 |
3.2 存在的缺陷 | 第27-29页 |
第四章 我国当事人真实陈述义务的制度建构 | 第29-35页 |
4.1 起诉阶段,诉讼诚信管理卡系统的构建 | 第29-30页 |
4.2 庭前审理阶段的制度建构 | 第30-31页 |
4.2.1 庭前证据交换 | 第30-31页 |
4.2.2 答辩失权 | 第31页 |
4.3 庭审过程的制度建构 | 第31-33页 |
4.3.1 确保当事人出庭,提升庭审对抗性 | 第31-32页 |
4.3.2 完善法官释明制度,识别虚假自认 | 第32-33页 |
4.4 执行与监督阶段,对利益受损当事方的救济 | 第33-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