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3-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34页 |
2.1 品牌社区 | 第15-18页 |
2.1.1 品牌社区的定义 | 第15-16页 |
2.1.2 品牌社区的理论模型 | 第16-18页 |
2.2 虚拟品牌社区 | 第18-20页 |
2.2.1 虚拟品牌社区的定义 | 第18-20页 |
2.3 社会网络理论 | 第20-24页 |
2.3.1 社会网络核心理论 | 第21-22页 |
2.3.2 社会网络分析法 | 第22-24页 |
2.4 品牌认同 | 第24-28页 |
2.4.1 品牌认同的定义 | 第24-26页 |
2.4.2 品牌认同的测量 | 第26-28页 |
2.5 品牌依恋 | 第28-31页 |
2.5.1 品牌依恋的定义 | 第28-30页 |
2.5.2 品牌依恋的测量 | 第30-31页 |
2.6 社会网络结构、品牌认同与品牌依恋的关系研究综述 | 第31-34页 |
2.6.1 社会网络结构与消费行为、态度的关系研究 | 第31-32页 |
2.6.2 品牌认同与品牌依恋的关系研究 | 第32-34页 |
3 研究程序 | 第34-41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34-37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37-41页 |
3.3.1 研究对象 | 第37页 |
3.3.2 抽样方法 | 第37页 |
3.3.3 问卷设计 | 第37-38页 |
3.3.4 各变量的操作定义与测量 | 第38-39页 |
3.3.5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9-41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41-65页 |
4.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第41-43页 |
4.1.1 样本统计特征分析 | 第41-42页 |
4.1.2 测量条款的统计描述 | 第42-43页 |
4.2 人人网虚拟品牌社区的网络关系分析 | 第43-46页 |
4.2.1 人人网虚拟品牌社区整体网分析——社群图 | 第43-44页 |
4.2.2 人人网虚拟品牌社区中心性分析——矩阵法 | 第44-45页 |
4.2.3 人人网虚拟品牌社区点度中心性分析 | 第45-46页 |
4.3 方差分析 | 第46-47页 |
4.3.1 消费者性别特征在各研究变量的差别 | 第46页 |
4.3.2 消费者年龄特征在各研究变量上的差别 | 第46页 |
4.3.3 消费者教育程度在各研究变量上的差别 | 第46页 |
4.3.4 消费者登陆人人网的频率在各研究变量上的差别 | 第46-47页 |
4.3.5 消费者使用人人网的时长在各研究变量上的差别 | 第47页 |
4.4 相关性分析 | 第47-50页 |
4.4.1 中心性与品牌认同、品牌依恋的相关分析 | 第48页 |
4.4.2 网络密度与品牌认同、品牌依恋的相关分析 | 第48-49页 |
4.4.3 品牌认同与品牌依恋的相关分析 | 第49-50页 |
4.5 回归分析 | 第50-57页 |
4.5.1 中心性、网络密度与品牌认同的回归分析 | 第50-52页 |
4.5.2 中心性、网络密度与品牌依恋的回归分析 | 第52-54页 |
4.5.3 品牌认同与品牌依恋的回归分析 | 第54-57页 |
4.6 中介检验 | 第57-62页 |
4.6.1 品牌认同在社会网络中心性、网络密度与信任保障间的中介检验 | 第57-59页 |
4.6.2 品牌认同在中心性、网络密度与品牌依恋间的中介检验 | 第59-60页 |
4.6.3 品牌认同在中心性、网络密度与品牌-自我关联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60-61页 |
4.6.4 品牌认同在中心性、网络密度与品牌依恋间的中介检验 | 第61-62页 |
4.7 讨论 | 第62-65页 |
4.7.1 关于中心性、密度、品牌认同与品牌依恋关系的讨论 | 第62-64页 |
4.7.2 品牌认同的中介作用讨论 | 第64-65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65-69页 |
5.1 结论 | 第65页 |
5.2 管理建议 | 第65-67页 |
5.3 研究贡献 | 第67页 |
5.4 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 | 第73-77页 |
后记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