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治理中的女村官研究--以湖州市为例
| 致谢 | 第4-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目次 | 第7-10页 |
| 1 绪论 | 第10-24页 |
| 1.1 研究现状 | 第10-21页 |
| 1.1.1 村庄治理目标和理念 | 第10-12页 |
| 1.1.2 村庄治理的主体结构 | 第12-16页 |
| 1.1.3 村庄治理工具 | 第16-18页 |
| 1.1.4 村庄治理绩效 | 第18-21页 |
| 1.2 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21-24页 |
| 1.2.1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1-22页 |
| 1.2.2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 2 女村官参与村庄治理的背景 | 第24-33页 |
| 2.1 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 | 第24-26页 |
| 2.2 农业女性化现象 | 第26-28页 |
| 2.3 留守妇女问题出现 | 第28-31页 |
| 2.3.1 留守妇女的生存状况 | 第29页 |
| 2.3.2 留守妇女的健康状况 | 第29页 |
| 2.3.3 留守妇女的婚姻状况 | 第29-30页 |
| 2.3.4 留守妇女的自我发展情况 | 第30-31页 |
| 2.4 小结 | 第31-33页 |
| 3 男女村官在村庄治理中的差异 | 第33-49页 |
| 3.1 村庄治理的目标 | 第33-37页 |
| 3.1.1 村庄治理目标的性别差异 | 第33-34页 |
| 3.1.2 男女村官村庄治理目标的文化差异 | 第34-36页 |
| 3.1.3 男女村官村庄治理目标的任职届数差异 | 第36-37页 |
| 3.2 村庄治理的主体结构 | 第37-40页 |
| 3.2.1 村庄治理的多元主体 | 第37-38页 |
| 3.2.2 村庄治理多元主体中的性别差异 | 第38-40页 |
| 3.3 村庄治理的工具 | 第40-43页 |
| 3.3.1 村庄治理工具选择的性别差异 | 第41-42页 |
| 3.3.2 男女村官村庄治理工具选择的文化差异 | 第42-43页 |
| 3.4 村庄治理困境的应对机制 | 第43-47页 |
| 3.4.1 应对机制的性别差异 | 第43-44页 |
| 3.4.2 男女村官应对机制的文化差异 | 第44-47页 |
| 3.5 小结 | 第47-49页 |
| 4 女村官参与村庄治理的能力问题 | 第49-61页 |
| 4.1 女村官具有的优势 | 第49-55页 |
| 4.1.1 年轻化、知识化 | 第49-50页 |
| 4.1.2 柔性、民主的领导风格 | 第50-52页 |
| 4.1.3 女性特有的细腻和人文关怀 | 第52-53页 |
| 4.1.4 节俭与廉洁 | 第53-54页 |
| 4.1.5 性别意识强 | 第54-55页 |
| 4.2 女村官治理能力的制约因素 | 第55-59页 |
| 4.2.1 女村官的“去女性化”现象 | 第55-56页 |
| 4.2.2 多重角色的冲突 | 第56-57页 |
| 4.2.3 女性决策经验与知识的欠缺 | 第57-58页 |
| 4.2.4 传统性别观念导致女性的心理缺陷 | 第58-59页 |
| 4.3 小结 | 第59-61页 |
| 5 提高女村官治理能力的对策建议 | 第61-65页 |
| 5.1 政策制度方面的保障 | 第61-62页 |
| 5.2 组织相关的能力培训 | 第62-63页 |
| 5.3 开展模范带动、学习交流活动 | 第63页 |
| 5.4 小结 | 第63-65页 |
| 6 结论与思考 | 第65-68页 |
| 6.1 研究结论 | 第65-66页 |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 附录 | 第73-77页 |
| 后记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