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筝曲四十首》的音乐形态与演奏风格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9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三)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7页 |
1. 古筝的研究 | 第10-13页 |
2. 广东汉乐的研究 | 第13-15页 |
3. 代表人物罗九香的研究 | 第15-16页 |
4. 《汉乐筝曲四十首》相关曲目研究 | 第16页 |
5. 演奏技巧及传承保护方面的研究 | 第16-17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 调查研究法 | 第17页 |
2. 文献研究法 | 第17页 |
3. 音乐形态分析法 | 第17-18页 |
4. 音乐演奏分析法 | 第18-19页 |
一、中国筝发展历程中的客家筝派 | 第19-34页 |
(一) 相关概念厘定 | 第19-20页 |
1. 汉乐 | 第19页 |
2. 汉乐筝曲 | 第19-20页 |
3. 客家筝、客家筝派 | 第20页 |
(二) 客家筝派的起源 | 第20-34页 |
1. 客家的形成 | 第21-24页 |
2. 汉乐 | 第24-26页 |
3. 客家筝派的流变 | 第26-29页 |
4. 客家筝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 第29-34页 |
二、作为客家筝曲集大成之《汉乐筝曲四十首》 | 第34-38页 |
(一) 编者史兆元 | 第34-35页 |
(二) 《汉乐筝曲四十首》的编著过程 | 第35-36页 |
(三) 《汉乐筝曲四十首》的构成 | 第36-38页 |
三、《汉乐筝曲四十首》音乐形态分析 | 第38-51页 |
(一) 大调筝曲的板式结构分析 | 第38-40页 |
1. 单板式的乐曲 | 第39页 |
2. 复板式的乐曲 | 第39-40页 |
(二) 串调筝曲板式结构分析 | 第40-51页 |
1. 单板式的乐曲 | 第41-42页 |
2. 复板式的乐曲 | 第42页 |
3. 调式分析 | 第42-44页 |
4. 旋律分析 | 第44-49页 |
5. 乐曲的发展手法 | 第49-51页 |
四、《汉乐筝曲四十首》演奏风格研究 | 第51-58页 |
(一) 音色处理 | 第51-52页 |
(二) 右手的弹奏技巧 | 第52-55页 |
1. 发力点和触弦的问题 | 第52-53页 |
2. 中指(或大撮)起板 | 第53-54页 |
3. “拂弦”的使用 | 第54-55页 |
4. 由慢渐快的演奏形式 | 第55页 |
(三) 左手技巧运用独特 | 第55-58页 |
1. 揉弦 | 第55-56页 |
2. 滑音 | 第56-58页 |
五、《汉乐筝曲四十首》的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 | 第58-62页 |
(一)价值 | 第58-60页 |
1. 文化价值 | 第58页 |
2. 艺术价值 | 第58-60页 |
3. 学术价值 | 第60页 |
(二) 影响 | 第60-62页 |
结语 | 第62-65页 |
(一) 有助于开拓和发展民族音乐 | 第62-63页 |
(二) 古筝理论发展的紧迫性 | 第63页 |
(三) 弘扬罗九香、史兆元为艺术奋斗的精神 | 第63-64页 |
(四) 思考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