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4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1.2 发震构造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 方法技术路线 | 第12页 |
1.5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14页 |
第2章 区域地震活动与林甸地震序列 | 第14-29页 |
2.1 区域地震资料 | 第14-17页 |
2.1.1 资料来源及概况 | 第14-16页 |
2.1.2 地震资料完整性及可靠性 | 第16-17页 |
2.2 区域地震活动性分析 | 第17-23页 |
2.2.1 空间分布特征 | 第17-21页 |
2.2.2 时间分布特征 | 第21-23页 |
2.3 林甸地震序列活动 | 第23-29页 |
2.3.1 开原-赤峰断裂两侧地震序列活动差异 | 第23-26页 |
2.3.2 林甸地震序列特征 | 第26-29页 |
第3章 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 | 第29-35页 |
3.1 震源机制解测定与资料收集 | 第29-30页 |
3.1.1 震源机制解测定方法 | 第29页 |
3.1.2 林甸地震震源机制解 | 第29-30页 |
3.1.3 大庆地区附近小地震震源机制解 | 第30页 |
3.1.4 松辽盆地及其周边地区浅源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 | 第30页 |
3.2 破坏性地震宏观破裂方向分析 | 第30-33页 |
3.3 活动断裂构造应力场分析 | 第33页 |
3.4 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及主破坏方向评估预测 | 第33-35页 |
第4章 地质构造背景与地震烈度等震线确定发震构造 | 第35-51页 |
4.1 区域大地构造环境 | 第35-37页 |
4.1.1 松辽坳陷(Ⅲ1) | 第36页 |
4.1.2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槽地褶带(Ⅲ2) | 第36-37页 |
4.2 区域地球物理场与地壳结构 | 第37-39页 |
4.2.1 区域重力场特征 | 第37页 |
4.2.2 区域航磁场特征 | 第37-38页 |
4.2.3 莫霍面深度及其轮廓特征 | 第38-39页 |
4.2.4 地球物理场与地震的关系 | 第39页 |
4.3 区域新构造运动 | 第39-44页 |
4.3.1 新构造运动概况 | 第40页 |
4.3.2 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 | 第40-41页 |
4.3.3 新构造运动分区 | 第41-43页 |
4.3.4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 第43页 |
4.3.5 现代构造运动 | 第43-44页 |
4.4 区域主要活动断裂 | 第44-47页 |
4.5 区域地震构造分析 | 第47-48页 |
4.5.1 松辽盆地地震构造 | 第47页 |
4.5.2 嫩江断裂构造 | 第47页 |
4.5.3 第二松花江地震构造 | 第47-48页 |
4.5.4 富裕明水--绥化地震构造 | 第48页 |
4.5.5 区域地震构造综合评价 | 第48页 |
4.6 依据等震线确定林甸地震发震构造 | 第48-51页 |
第5章 利用物探方法研究林甸地震发震构造 | 第51-76页 |
5.1 松辽盆地基底及深部反射结构 | 第51-54页 |
5.1.1 壳内反射界面(带) | 第51-52页 |
5.1.2 地壳内部反射结构 | 第52-53页 |
5.1.3 壳内控陷、控坳构造 | 第53-54页 |
5.2 松辽盆地北部基底和晚期断裂特征 | 第54-68页 |
5.2.1 基底断裂体系和拆离带 | 第54-55页 |
5.2.2 基底断裂分布及特征 | 第55-57页 |
5.2.3 基底断裂的形成和演化 | 第57-58页 |
5.2.4 松辽盆地基底的形成 | 第58-59页 |
5.2.5 松辽盆地北部晚期断裂特征 | 第59-68页 |
5.3 林甸地震发震构造地球物理特征 | 第68-71页 |
5.3.1 林甸发震构造的确定 | 第68页 |
5.3.2 滨洲断裂具有长期活动的特点 | 第68-70页 |
5.3.3 北西向断裂的走滑性使得滨洲断裂更易成为发震构造 | 第70-71页 |
5.3.4 历史上本区域中强地震多发生在北西向构造 | 第71页 |
5.4 松深Ⅳ、松深Ⅵ地质大剖面的时深转换 | 第71-74页 |
5.5 林甸地震震源深度的计算 | 第74-75页 |
5.6 林甸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 第75-76页 |
结论和认识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作者简介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