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法的社会公平价值
内容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经济法视野下的社会公平 | 第11-22页 |
一、社会公平在经济法领域的基本内容 | 第12-16页 |
(一) 分配公平 | 第12-13页 |
(二) 发展公平 | 第13-15页 |
(三) 经济民主 | 第15页 |
(四) 社会整体利益 | 第15-16页 |
二、社会公平是经济法的价值目标 | 第16-22页 |
(一) 经济法与社会公平相关联 | 第16-19页 |
(二) 经济法的公平理念要求促进社会公平 | 第19-20页 |
(三) 经济法分配功能的目标是社会公平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我国经济法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考察 | 第22-34页 |
一、我国经济法促进社会公平不力的表现 | 第22-27页 |
(一) 收入分配不公平 | 第23页 |
(二) 教育资金投入不公平 | 第23-24页 |
(三)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 | 第24-26页 |
(四) 就业机会不公平 | 第26-27页 |
二、我国经济法促进社会公平不力的原因 | 第27-31页 |
(一) 影响我国经济法社会公平价值实现的内部原因 | 第27-28页 |
(二) 影响我国经济法社会公平价值实现的外部原因 | 第28-31页 |
三、我国经济法促进社会公平不力的后果 | 第31-34页 |
(一) 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 | 第31-32页 |
(二) 妨害了市场机能作用的发挥 | 第32页 |
(三) 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典型国家经济法对社会公平价值的追求 | 第34-40页 |
一、美国、德国及日本经济法对社会公平价值的追求 | 第34-37页 |
(一) 美国 | 第34-35页 |
(二) 德国 | 第35-36页 |
(三) 日本 | 第36-37页 |
二、典型国家经济法社会公平价值的启示 | 第37-40页 |
(一) 立法模式的启示 | 第37-38页 |
(二) 具体制度构建的启示 | 第38-40页 |
第四章 调整我国经济法,促进社会公平 | 第40-52页 |
一、实现社会公平,对经济法律制度的要求 | 第40-43页 |
(一) 经济法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的责任承担 | 第40-41页 |
(二) 经济法合理分配制度的建立 | 第41-42页 |
(三) 经济法社会公平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 | 第42-43页 |
二、实现社会公平,对经济法主体的要求 | 第43-45页 |
(一) 经济法主体观念的转换 | 第43-44页 |
(二) 对经济法主体行为的要求 | 第44-45页 |
三、经济法促进社会公平价值实现的法律机制 | 第45-52页 |
(一) 经济法社会公平价值实现的反馈机制 | 第45-46页 |
(二) 经济法社会公平价值实现的责任与奖励机制 | 第46-50页 |
(三) 经济法社会公平价值实现的监督机制 | 第50-51页 |
(四) 经济法社会公平价值实现的救济机制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谢辞 | 第56-57页 |
个人简历与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