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包头钢铁公司的创建与技术创新(1953-1965年)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导论第16-33页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第16-18页
    1.2 研究时间、概念界定第18-19页
    1.3 文献综述第19-28页
        1.3.1 对中国现代工业史的研究第19-20页
        1.3.2 对中国现代钢铁工业技术史的相关研究第20-24页
        1.3.3 对包钢的研究第24-28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创新性第28-32页
        1.4.1 研究内容第28-31页
        1.4.2 研究方法第31页
        1.4.3 创新点第31-32页
    1.5 小结第32-33页
2 建国初期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概况第33-56页
    2.1 世界及苏联钢铁工业的发展第33-41页
        2.1.1 世界钢铁工业生产概况第33-36页
        2.1.2 苏联钢铁工业生产概况第36-41页
    2.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钢铁技术与社会概况第41-55页
        2.2.1 现代钢铁工业发展的概况第41-45页
        2.2.2 冶炼技术的发展第45-52页
        2.2.3 新中国钢铁技术发展的特点第52-55页
    2.3 小结第55-56页
3 包钢立项与建设的背景第56-85页
    3.1 包钢建设的主要矿产资源第56-70页
        3.1.1 白云鄂博矿的发现与勘探第58-64页
        3.1.2 解放前日本对白云鄂博矿的勘察与开发计划第64-68页
        3.1.3 包钢选矿工艺实验第68-69页
        3.1.4 白云鄂博矿在中小高炉上的冶炼实验第69-70页
    3.2 国家建设包钢的决策第70-77页
        3.2.1 初期建设决策第70-73页
        3.2.2 建设方针变更第73-75页
        3.2.3 包钢做出“以铁为主,综合利用”方针的决策第75-77页
    3.3 党的领导人对包钢建设与发展的决策第77-83页
        3.3.1 周恩来总理对包钢建设的重视和决策第77-79页
        3.3.2 朱德视察包钢的几点指示第79-80页
        3.3.3 乌兰夫担负起建设以包钢为中心的包头工业基地的重任第80-82页
        3.3.4 邓小平同志提出“以铁为主,综合利用”的方针第82-83页
    3.4 小结第83-85页
4 包钢冶炼技术的引进与创新第85-108页
    4.1 高炉建设与炼铁技术第85-99页
        4.1.1 投产前的高炉冶炼第86-91页
        4.1.2 投产后的高炉冶炼问题第91-95页
        4.1.3 炼铁技术经济分析第95-98页
        4.1.4 炼铁厂生产技术发展路线受到技术决策的影响第98-99页
    4.2 投产初期平炉炼钢生产第99-107页
        4.2.1 平炉生产工艺和主要炼钢技术攻关第100-102页
        4.2.2 包钢与武钢经济技术指标的对比分析第102-106页
        4.2.3 技术决策对包钢炼钢厂技术发展的影响第106-107页
    4.3 小结第107-108页
5 “大炼钢铁”运动对包钢建设影响第108-128页
    5.1 “大炼钢铁”运动的时代背景第108-109页
    5.2 包钢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的热潮第109-118页
        5.2.1 反浪费运动中包钢被动修改原初设计第110-112页
        5.2.2 为国庆献礼提前出铁第112-114页
        5.2.3 “大、中、小包钢”一哄而起强行上马第114-117页
        5.2.4 包钢开展各种自力更生的技术活动第117-118页
    5.3 内蒙古“大炼钢铁”运动对包钢的影响第118-124页
        5.3.1 掀起“土法炼铁、炼钢”的高潮第119-121页
        5.3.2 呼和浩特钢铁厂的“快上快下”第121-122页
        5.3.3 内蒙古自治区中小高炉遍地开花第122-124页
    5.4 对“大炼钢铁”运动的评价与反思第124-127页
        5.4.1 “大炼钢铁”运动对包钢建设的积极作用第124-125页
        5.4.2 美好愿望的主观政治倾向引导技术生产决策第125-126页
        5.4.3 群众运动性的生产方式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第126页
        5.4.4 科学家没有参与企业决策的权力第126-127页
        5.4.5 急功近利地追求产量忽视配套发展第127页
    5.5 小结第127-128页
6 包钢早期技术能力的培养第128-153页
    6.1 苏联的工程师及其作用第128-134页
        6.1.1 在包钢工作过的苏联工程师第128-132页
        6.1.2 苏联工程师工作的特点第132-134页
    6.2 本土工程师的培养第134-141页
        6.2.1 技术专家领导者的培养第134-139页
        6.2.2 成立各类研究机构培养高科研技术力量第139-141页
    6.3 技术工人的培养第141-151页
        6.3.1 包钢早期技术工人的概况第142-143页
        6.3.2 技术工人的培养第143-150页
        6.3.3 第一批民族特色钢铁工人的培养第150-151页
    6.4 小结第151-153页
7 首任经理杨维对包钢创建的贡献第153-166页
    7.1 杨维担任包钢的首任经理第153-154页
    7.2 杨维在包钢创建初期所做的工作第154-161页
        7.2.1 负责领导筹备包头钢铁公司第155-156页
        7.2.2 主持厂区选址、确立包头钢铁公司名称第156-158页
        7.2.3 带领职工进入大规模建设第158-159页
        7.2.4 对包钢1号高炉出铁的贡献第159-161页
    7.3 杨维的科学精神受到批判第161-164页
        7.3.1 杨维的科学精神第161-162页
        7.3.2 杨维因反对修改设计受到批判第162-164页
    7.4 小结第164-166页
8 包钢与武钢技术发展的比较第166-180页
    8.1 苏联设计的包钢初步规划与实施方案的对比第166-172页
        8.1.1 包钢初步规划与实施结果第166-170页
        8.1.2 包钢没有完成规划的主要原因第170-172页
    8.2 包钢与武钢建设发展的比较第172-179页
        8.2.1 武汉钢铁联合企业基本建设情况第172-174页
        8.2.2 包钢与武钢建设的比较第174-176页
        8.2.3 包钢与武钢建设的后续发展第176-179页
    8.3 小结第179-180页
结语第180-185页
参考文献第185-200页
致谢第200-20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03页

论文共2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Er3+/Yb3+及Pr3+/Yb3+共掺杂的稀土氟化物纳米材料发光性质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价格分解的鲜活农产品短期价格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