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1 水稻生长模型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1 作物生长模型概述 | 第11-12页 |
1.2 作物生长模型发展历程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水稻生长模型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2 水稻籽粒蛋白质模拟模型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2.1 水稻籽粒品质形成指标 | 第15页 |
2.2 水稻籽粒品质模拟模型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2.3 水稻籽粒蛋白质积累模拟模型研究进展 | 第17页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5页 |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5-31页 |
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1.1 研究思路 | 第25-26页 |
1.2 技术路线 | 第26页 |
2 资料来源 | 第26-28页 |
2.1 田间试验 | 第26-27页 |
2.2 试验资料获取 | 第27-28页 |
3 模型改进与检验 | 第28-29页 |
3.1 模型改进 | 第28页 |
3.2 模型检验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1页 |
第三章 RiceGrow-籽粒蛋白质积累模型的检验与评价 | 第31-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32页 |
1.2 模型描述 | 第32-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4页 |
2.1 模型遗传参数校正 | 第34-36页 |
2.2 植株花前氮素吸收动态检验 | 第36-38页 |
2.3 植株花后氮素吸收动态检验 | 第38-39页 |
2.4 营养器官氮素转运动态检验 | 第39-40页 |
2.5 籽粒蛋白质最终含量预测性检验 | 第40-42页 |
2.6 籽粒蛋白质积累动态过程检验 | 第42-44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44-46页 |
3.1 品种遗传参数设置 | 第44-45页 |
3.2 植株氮流动态定量响应模式 | 第45页 |
3.3 氮素影响因子的设定 | 第45页 |
3.4 模拟的时间尺度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第四章 基于植株氮流的水稻籽粒蛋白质积累模型的改进 | 第49-7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页 |
1.1 试验设计与资料利用 | 第50页 |
1.2 模型来源 | 第5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66页 |
2.1 模型的描述 | 第50-58页 |
2.1.1 营养器官氮含量 | 第51-52页 |
2.1.2 植株氮素吸收 | 第52-56页 |
2.1.3 籽粒氮合成库 | 第56-57页 |
2.1.4 籽粒蛋白质积累 | 第57-58页 |
2.2 模型的检验 | 第58-66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第五章 RiceGrow-籽粒蛋白质积累模型改进后与ORYZA2000模型的检验与比较 | 第71-9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3页 |
1.1 试验设计 | 第72页 |
1.2 模型简介 | 第72-7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3-89页 |
2.1 模型定量算法 | 第73-75页 |
2.2 品种遗传参数的确定 | 第75-77页 |
2.3 模型对器官氮素积累动态模拟效果的检验 | 第77-89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第93-101页 |
1 讨论 | 第93-97页 |
1.1 RiceGrow-籽粒蛋白质积累模型的检验与评价 | 第93-94页 |
1.2 基于植株氮流的水稻籽粒蛋白质积累模型的改进 | 第94-96页 |
1.3 RiceGrow-籽粒蛋白质积累模型改进后与ORYZA2000模型的检验与比较 | 第96-97页 |
1.4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第97页 |
1.5 今后的研究设想 | 第97页 |
2 结论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