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注释表 | 第11-12页 |
缩略词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无线传感器网络 | 第13-14页 |
1.1.2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结构健康监测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1 无线传感网络的大数据量传输 | 第15-16页 |
1.2.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采样率动态配置 | 第16-17页 |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多信道基站节点及组网架构 | 第19-26页 |
2.1 多信道组网的网络架构 | 第19-20页 |
2.2 多信道基站节点的系统架构 | 第20-21页 |
2.3 多信道基站节点的硬件结构 | 第21页 |
2.4 SI4463射频模块 | 第21-25页 |
2.4.1 SI4463射频模块的性能参数 | 第22-24页 |
2.4.2 寄存器操作方式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多信道基站节点的软件设计 | 第26-41页 |
3.1 多信道基站节点的软件开发环境 | 第26-27页 |
3.1.1 开发平台Quartus II | 第26页 |
3.1.2 开发语言Verilog HDL | 第26-27页 |
3.2 多信道基站节点的软件总体设计 | 第27-28页 |
3.2.1 设计目标和工作流程 | 第27-28页 |
3.2.2 并行串行双层缓冲机制 | 第28页 |
3.3 主控模块设计 | 第28-31页 |
3.4 初始化模块设计 | 第31-32页 |
3.5 信道模块设计 | 第32-38页 |
3.5.1 信道控制模块 | 第33-34页 |
3.5.2 射频控制模块 | 第34-36页 |
3.5.3 SPI通信模块 | 第36-37页 |
3.5.4 数据缓存模块 | 第37-38页 |
3.6 软件整体实现 | 第38-3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多信道组网采样率动态配置软件的设计 | 第41-53页 |
4.1 多信道组网采样率动态配置软件的总体设计 | 第41-42页 |
4.2 多信道组网采样率动态配置下位机的设计 | 第42-46页 |
4.2.1 下位机软件的总体设计 | 第42-43页 |
4.2.2 管理节点的动态配置设计 | 第43-45页 |
4.2.3 叶子节点的动态配置设计 | 第45-46页 |
4.3 多信道组网采样率动态配置上位机的设计 | 第46-52页 |
4.3.1 上位机软件的开发平台LabWindows/CVI | 第46-47页 |
4.3.2 上位机软件的总体设计 | 第47-48页 |
4.3.3 上位机软件的组网通讯功能 | 第48-51页 |
4.3.4 上位机软件的数据存储功能 | 第51-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多信道基站节点及组网的性能验证 | 第53-66页 |
5.1 多信道基站节点的丢包率测试 | 第53-56页 |
5.1.1 实验原理 | 第53-54页 |
5.1.2 实验方案设计 | 第54-55页 |
5.1.3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5.2 多信道基站节点的吞吐量测试 | 第56-59页 |
5.2.1 实验原理 | 第56-58页 |
5.2.2 实验方案设计 | 第58页 |
5.2.3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5.3 多信道组网采样率动态配置上位机的正确性验证 | 第59-60页 |
5.3.1 验证方案设计 | 第59页 |
5.3.2 验证过程及结果 | 第59-60页 |
5.4 多信道组网采样率动态配置系统的功能验证 | 第60-65页 |
5.4.1 实验方案设计 | 第60-62页 |
5.4.2 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62-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6-68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