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硅基波导发展现状 | 第13-18页 |
1.2 光学光学相敏参量放大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3 光波传输效应 | 第21-24页 |
1.3.1 传输色散 | 第21-22页 |
1.3.2 偏振模色散 | 第22页 |
1.3.3 非线性折射率 | 第22-23页 |
1.3.4 非线性薛定谔方程 | 第23页 |
1.3.5 波导传输距离 | 第23-24页 |
1.4 硅波导中非线性效应 | 第24-27页 |
1.4.1 自相位调制 | 第25-26页 |
1.4.2 交叉相位调制 | 第26页 |
1.4.3 四波混频效应 | 第26-27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光学相敏参量放大理论模型 | 第28-40页 |
2.1 量子相干态 | 第28-29页 |
2.2 量子压缩态 | 第29-31页 |
2.3 基于四波混频的光学相敏参量放大 | 第31-38页 |
2.3.1 信号简并四波混频 | 第34-35页 |
2.3.2 信号非简并四波混频 | 第35-36页 |
2.3.3 级联四波混频 | 第36-38页 |
2.4 总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双光子吸收自由载流子吸收对光学相敏参量放大的影响 | 第40-52页 |
3.1 引言 | 第40-41页 |
3.2 波导结构及四波混频理论模型 | 第41-44页 |
3.3 模拟结果及讨论 | 第44-46页 |
3.4 光学相敏参量放大的信号再生研究 | 第46-51页 |
3.5 结论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光学矢量相敏参量放大研究 | 第52-62页 |
4.1 引言 | 第52-53页 |
4.2 结构及理论 | 第53-55页 |
4.3 结果以及讨论 | 第55-60页 |
4.4 总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5.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以及不足 | 第62-63页 |
5.2 硅基波导相敏放大研究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