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析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15-16页 |
1.3.1本文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本文技术路线图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17-18页 |
2 P2P网贷平台信用风险管理理论 | 第18-25页 |
2.1 P2P网络借贷 | 第18-20页 |
2.1.1 P2P网络借贷起源 | 第18页 |
2.1.2 P2P网络借贷原理 | 第18-19页 |
2.1.3 P2P网络借贷特点 | 第19-20页 |
2.2 信用风险管理理论 | 第20-21页 |
2.2.1 信用风险管理的概念 | 第20页 |
2.2.2 信用风险管理程序 | 第20-21页 |
2.3 基于P2P网络借贷的信用风险管理 | 第21-25页 |
2.3.1 P2P网络借贷相关理论 | 第21-22页 |
2.3.2 信用风险产生的理论分析 | 第22-23页 |
2.3.3 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 第23-24页 |
2.3.4 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管理内容 | 第24-25页 |
3 我国P2P平台信用风险现状分析 | 第25-39页 |
3.1 我国P2P网络借贷基本情况分析 | 第25-28页 |
3.1.1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历程 | 第25页 |
3.1.2 P2P网络借贷运营模式分析 | 第25-27页 |
3.1.3 P2P网络借贷的行业指标 | 第27-28页 |
3.2 P2P网络借贷的信用风险识别 | 第28-34页 |
3.2.1 法律法规风险 | 第30-31页 |
3.2.2 经营风险 | 第31-32页 |
3.2.3 违约风险 | 第32-33页 |
3.2.4 流动性风险 | 第33页 |
3.2.5 声誉风险 | 第33-34页 |
3.2.6 投资者风险 | 第34页 |
3.3 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形成机制分析 | 第34-39页 |
3.3.1 法律地位不明确与合规性不明 | 第34页 |
3.3.2 监管与自律存在缺失 | 第34-35页 |
3.3.3 征信体系不健全 | 第35页 |
3.3.4 平台对借款人违约风险控制不力 | 第35-36页 |
3.3.5 平台内部管理存在缺陷 | 第36-39页 |
4 基于AHP的模糊综合法评价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以P平台为例 | 第39-48页 |
4.1 P网贷平台的基本情况 | 第39-40页 |
4.1.1 平台概况 | 第39页 |
4.1.2 平台信用风险管理现状与不足 | 第39-40页 |
4.2 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价P2P网贷信用风险评价原理 | 第40-42页 |
4.2.1 层次分析法原理 | 第40-41页 |
4.2.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原理 | 第41-42页 |
4.3 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评价步骤 | 第42-47页 |
4.3.1 建立风险层次模型 | 第42页 |
4.3.2 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 第42-43页 |
4.3.3 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 第43-46页 |
4.3.4 构建P平台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第46-47页 |
4.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 第47-48页 |
5 我国P2P平台信用风险管理不足和对策 | 第48-53页 |
5.1 我国P2P平台信用风险管理不足 | 第48页 |
5.1.1 监管层缺位和政策缺失 | 第48页 |
5.1.2 平台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意识差且风控措施单一 | 第48页 |
5.2 我国P2P平台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 第48-53页 |
5.2.1 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措施 | 第49-51页 |
5.2.2 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措施 | 第51页 |
5.2.3 信用风险管理的执行措施 | 第51-53页 |
6 结束语 | 第53-54页 |
6.1 结论 | 第53页 |
6.2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录 | 第58-6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