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7页 |
0.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0.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0.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0.2.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0.3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0.3.1 国外学者关于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研究 | 第12-14页 |
0.3.2 国内学者关于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研究 | 第14-15页 |
0.4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0.4.1 文献研究法 | 第15-16页 |
0.4.2 比较研究法 | 第16页 |
0.4.3 个案研究法 | 第16页 |
0.5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第1章 产业转型升级期完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必要性 | 第17-22页 |
1.1 劳动关系的内涵 | 第17页 |
1.2 产业转型升级期劳动关系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 | 第17-18页 |
1.3 产业转型升级期劳动关系的特征 | 第18-20页 |
1.3.1 劳动关系多元化 | 第18页 |
1.3.2 劳动关系合同化 | 第18-19页 |
1.3.3 劳动关系主体的明晰化 | 第19页 |
1.3.4 劳动关系矛盾化 | 第19页 |
1.3.5 劳动关系市场化 | 第19页 |
1.3.6 劳动关系全球化 | 第19-20页 |
1.4 产业转型升级期完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意义 | 第20-22页 |
1.4.1 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重要手段 | 第20页 |
1.4.2 协调劳动关系双方矛盾的要求 | 第20-21页 |
1.4.3 规范劳动力市场的客观要求 | 第21页 |
1.4.4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 第21页 |
1.4.5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 第21-22页 |
第2章 国外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启示 | 第22-26页 |
2.1 以人为本的日本模式 | 第22-23页 |
2.1.1 日本模式的特点 | 第22页 |
2.1.2 日本模式的效用 | 第22-23页 |
2.1.3 日本模式的启示 | 第23页 |
2.2 以市场为本的美国模式 | 第23-24页 |
2.2.1 美国模式的特点 | 第23页 |
2.2.2 美国模式的效用 | 第23-24页 |
2.2.3 美国模式的启示 | 第24页 |
2.3 以制度为本的德国模式 | 第24-26页 |
2.3.1 德国模式的特点 | 第24-25页 |
2.3.2 德国模式的效用 | 第25页 |
2.3.3 德国模式的启示 | 第25-26页 |
第3章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期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第26-38页 |
3.1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期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简介 | 第26-28页 |
3.1.1 法律调整手段 | 第26-27页 |
3.1.2 政策调整手段 | 第27页 |
3.1.3 经济调整手段 | 第27-28页 |
3.1.4 道德调整手段 | 第28页 |
3.2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期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28-31页 |
3.2.1 劳动关系主体之间缺乏有效协调机制 | 第28-29页 |
3.2.3 工会未能充分发挥其职能 | 第29-30页 |
3.2.4 劳动关系调整目标不明确 | 第30-31页 |
3.2.5 政府对劳动关系干预过多 | 第31页 |
3.3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期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1-38页 |
3.3.1 劳动力市场不平衡 | 第31-32页 |
3.3.2 劳动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32-35页 |
3.3.3 工会职能异化 | 第35-36页 |
3.3.4 缺乏公平正义的分配机制 | 第36-37页 |
3.3.5 政府定位不够清晰 | 第37-38页 |
第4章 完善产业转型升级期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对策 | 第38-47页 |
4.1 明确政府在劳动关系调整机制中的角色 | 第38页 |
4.2 平衡就业市场供求,推进市场化用工机制 | 第38-40页 |
4.2.1 就业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前提条件 | 第38-39页 |
4.2.2 尽可能多的创造就业机会 | 第39-40页 |
4.2.3 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中介 | 第40页 |
4.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第40-41页 |
4.3.1 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 第40页 |
4.3.2 加大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力度 | 第40-41页 |
4.3.3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执法和监督力度 | 第41页 |
4.4 强化工会作用 | 第41-43页 |
4.4.1 重视工会的地位与作用,推进工会体制改革 | 第41页 |
4.4.2 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 | 第41-42页 |
4.4.3 推进三方协调机制的建设 | 第42-43页 |
4.5 建立合理有效的公平分配机制 | 第43-44页 |
4.5.1 提高劳动者报酬率,形成合理的劳动报酬增长机制 | 第43-44页 |
4.5.2 完善社会最低工资制度 | 第44页 |
4.5.3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让劳动者共享经济成果 | 第44页 |
4.6 完善法律和道德体系 | 第44-47页 |
4.6.1 修改并完善劳动法 | 第44-45页 |
4.6.2 加快与国际劳工标准的接轨 | 第45-46页 |
4.6.3 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力度 | 第46页 |
4.6.4 强化道德因素在解决劳动关系问题时的作用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