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社会经济结构与体制论文--产业结构论文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期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0-17页
    0.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0.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0.2.1 理论意义第11页
        0.2.2 现实意义第11-12页
    0.3 文献综述第12-15页
        0.3.1 国外学者关于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研究第12-14页
        0.3.2 国内学者关于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研究第14-15页
    0.4 研究方法第15-16页
        0.4.1 文献研究法第15-16页
        0.4.2 比较研究法第16页
        0.4.3 个案研究法第16页
    0.5 研究思路第16-17页
第1章 产业转型升级期完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必要性第17-22页
    1.1 劳动关系的内涵第17页
    1.2 产业转型升级期劳动关系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第17-18页
    1.3 产业转型升级期劳动关系的特征第18-20页
        1.3.1 劳动关系多元化第18页
        1.3.2 劳动关系合同化第18-19页
        1.3.3 劳动关系主体的明晰化第19页
        1.3.4 劳动关系矛盾化第19页
        1.3.5 劳动关系市场化第19页
        1.3.6 劳动关系全球化第19-20页
    1.4 产业转型升级期完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意义第20-22页
        1.4.1 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重要手段第20页
        1.4.2 协调劳动关系双方矛盾的要求第20-21页
        1.4.3 规范劳动力市场的客观要求第21页
        1.4.4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第21页
        1.4.5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第21-22页
第2章 国外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启示第22-26页
    2.1 以人为本的日本模式第22-23页
        2.1.1 日本模式的特点第22页
        2.1.2 日本模式的效用第22-23页
        2.1.3 日本模式的启示第23页
    2.2 以市场为本的美国模式第23-24页
        2.2.1 美国模式的特点第23页
        2.2.2 美国模式的效用第23-24页
        2.2.3 美国模式的启示第24页
    2.3 以制度为本的德国模式第24-26页
        2.3.1 德国模式的特点第24-25页
        2.3.2 德国模式的效用第25页
        2.3.3 德国模式的启示第25-26页
第3章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期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第26-38页
    3.1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期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简介第26-28页
        3.1.1 法律调整手段第26-27页
        3.1.2 政策调整手段第27页
        3.1.3 经济调整手段第27-28页
        3.1.4 道德调整手段第28页
    3.2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期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存在的问题第28-31页
        3.2.1 劳动关系主体之间缺乏有效协调机制第28-29页
        3.2.3 工会未能充分发挥其职能第29-30页
        3.2.4 劳动关系调整目标不明确第30-31页
        3.2.5 政府对劳动关系干预过多第31页
    3.3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期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第31-38页
        3.3.1 劳动力市场不平衡第31-32页
        3.3.2 劳动法律法规不健全第32-35页
        3.3.3 工会职能异化第35-36页
        3.3.4 缺乏公平正义的分配机制第36-37页
        3.3.5 政府定位不够清晰第37-38页
第4章 完善产业转型升级期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的对策第38-47页
    4.1 明确政府在劳动关系调整机制中的角色第38页
    4.2 平衡就业市场供求,推进市场化用工机制第38-40页
        4.2.1 就业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前提条件第38-39页
        4.2.2 尽可能多的创造就业机会第39-40页
        4.2.3 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中介第40页
    4.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40-41页
        4.3.1 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第40页
        4.3.2 加大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力度第40-41页
        4.3.3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执法和监督力度第41页
    4.4 强化工会作用第41-43页
        4.4.1 重视工会的地位与作用,推进工会体制改革第41页
        4.4.2 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第41-42页
        4.4.3 推进三方协调机制的建设第42-43页
    4.5 建立合理有效的公平分配机制第43-44页
        4.5.1 提高劳动者报酬率,形成合理的劳动报酬增长机制第43-44页
        4.5.2 完善社会最低工资制度第44页
        4.5.3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让劳动者共享经济成果第44页
    4.6 完善法律和道德体系第44-47页
        4.6.1 修改并完善劳动法第44-45页
        4.6.2 加快与国际劳工标准的接轨第45-46页
        4.6.3 加强劳动监察执法力度第46页
        4.6.4 强化道德因素在解决劳动关系问题时的作用第46-47页
结论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致谢第50-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云南跨界民族农村劳动力异地就业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延边高校劳动力供给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