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城市经济管理论文

政策性住房养老机制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8-14页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8-9页
        1.1.1 研究背景第8页
        1.1.2 研究意义第8-9页
    1.2 研究现状第9-12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9-10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2-13页
        1.3.1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3.2 研究方法第13页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13-14页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14-18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4-15页
        2.1.1 政策性住房第14页
        2.1.2 政策性住房养老第14-15页
        2.1.3 政策性住房养老机制第15页
    2.2 理论基础第15-18页
        2.2.1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第15页
        2.2.2 家庭财富代际传递理论第15-16页
        2.2.3 福利经济学理论第16页
        2.2.4 科斯产权理论第16页
        2.2.5 权利束理论第16-18页
第3章 政策性住房养老的推行障碍第18-29页
    3.1 居民的思想误区第18-23页
        3.1.1 传统观念的束缚第18-20页
        3.1.2 福利认知的思想偏差第20-23页
    3.2 养老保障方式的单一性第23-24页
    3.3 客户群体不明确第24-26页
    3.4 缺少相关的制度依托第26-29页
        3.4.1 缺乏配套的法律制度第26-27页
        3.4.2 缺乏有效的运作方式第27-29页
第4章 新加坡政策性住房养老的成功经验第29-34页
    4.1 新加坡政策性住房养老的发展历程第29-31页
        4.1.1 政策性住房养老探索期第29-30页
        4.1.2 政策性住房养老发展期第30-31页
    4.2 新加坡政策性住房养老的经验第31-33页
        4.2.1 政府积极参与第31-32页
        4.2.2 法律制度支持第32页
        4.2.3 多元化的实施方式第32-33页
    4.3 新加坡成功经验在中国的适用性第33-34页
第5章 政策性住房养老机制的构建第34-45页
    5.1 政策性住房养老机制的主要内容第34-35页
    5.2 明确政策性住房养老的参与主体及职责第35-37页
        5.2.1 政府部门第35-36页
        5.2.2 借款人第36页
        5.2.3 贷款机构第36页
        5.2.4 第三方机构第36-37页
    5.3 营造合适的法律制度环境第37-38页
        5.3.1 制定配套的法律制度第37-38页
        5.3.2 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第38页
    5.4 建立良好的道德信用环境第38-39页
    5.5 构建全面的运行机制第39-45页
        5.5.1 构建公平的抵押机制第39-40页
        5.5.2 构建公开的抵押养老金发放机制第40-41页
        5.5.3 构建完善的处置机制第41页
        5.5.4 构建透明的监督机制第41-42页
        5.5.5 构建合法的争议解决机制第42-44页
        5.5.6 构建全面的风险防范机制第44-45页
结论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附录 调查问卷第49-53页
致谢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加坡精英治国的理论与实践
下一篇:临汾市中学共青团建设工作评估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