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一、我国被执行人财产报告制度的问题及成因 | 第12-18页 |
| (一)我国被执行人财产报告制度的现实状况 | 第12-13页 |
| 1.立法和司法解释中的被执行人财产报告制度 | 第12页 |
| 2.司法实践中被执行人财产报告制度 | 第12-13页 |
| (二)被执行人财产报告制度问题的成因 | 第13-18页 |
| 1.制度性质不清 | 第13-14页 |
| 2.报告主体笼统 | 第14页 |
| 3.内容范围模糊 | 第14-15页 |
| 4.启动主体不明 | 第15页 |
| 5.开示信息证明难 | 第15页 |
| 6.后果威慑力弱 | 第15-18页 |
| 二、域外国家和地区被执行人财产开示制度 | 第18-22页 |
| (一)域外国家和地区债务人财产开示制度的性质 | 第18-19页 |
| 1.强制执行的结束和补充程序 | 第18-19页 |
| 2.强制执行的财产信息获取程序 | 第19页 |
| (二)域外国家和地区开示财产信息的证明 | 第19-20页 |
| (三)域外国家和地区违反财产开示的法律后果 | 第20-22页 |
| 1.法律上的制裁手段 | 第20-21页 |
| 2.信用上的制裁手段 | 第21-22页 |
| 三、我国被执行人财产报告制度的性质和架构 | 第22-26页 |
| (一)我国被执行人财产开示制度性质 | 第22-23页 |
| 1.程序性质的理论探讨 | 第22页 |
| 2.程序性质定位——财产信息获取程序 | 第22-23页 |
| (二)我国财产报告信息的证明之必要 | 第23-24页 |
| (三)我国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法律后果 | 第24-26页 |
| 1.法律制裁手段的严格性和层次性 | 第24页 |
| 2.信用制裁手段的必要性 | 第24-26页 |
| 四、被执行人财产报告制度的完善 | 第26-42页 |
| (一)正确定位被执行人财产报告制度的功能 | 第26-28页 |
| 1.程序功能 | 第26页 |
| 2.实体功能 | 第26-28页 |
| (二)被执行人财产报告主体的扩张 | 第28-29页 |
| (三)被执行人财产报告的内容 | 第29-30页 |
| 1.被执行人财产报告内容的时间 | 第29页 |
| 2.被执行人财产报告的内容 | 第29-30页 |
| (四)被执行人财产报告的程序 | 第30-34页 |
| 1.被执行人财产报告制度的启动 | 第30-31页 |
| 2.被执行人财产报告的方式 | 第31页 |
| 3.被执行人财产报告内容的证明 | 第31-34页 |
| (五)被执行人财产报告制度的法律后果 | 第34-38页 |
| 1.加大处罚力度——与“拒执罪”的对接 | 第34-37页 |
| 2.“有能力履行”条件的推定 | 第37-38页 |
| 3.区分对处罚措施的层次性 | 第38页 |
| (六)被执行人财产报告制度与债务人名录制度衔接 | 第38-42页 |
| 1.被执行人财产报告制度与债务人名录制度衔接的必要性 | 第38-39页 |
| 2.与债务人名录衔接的条件 | 第39-42页 |
| 结语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