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人权理论与实践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信息 | 第5-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3-22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13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4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一)有关人权的基本理论 | 第15-18页 |
(二)关于我国人权理论与实践 | 第18-20页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21-22页 |
(一)研究重点 | 第21页 |
(二)研究难点 | 第21页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一章 人权是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杆 | 第22-30页 |
一、人权的概念和内涵 | 第22-23页 |
(一)人权的概念 | 第22-23页 |
(二)人权的基本内涵 | 第23页 |
二、人权学说的兴起和发展 | 第23-25页 |
(一)文艺复兴时期 | 第23-24页 |
(二)启蒙运动时期 | 第24页 |
(三)18、19 世纪的发展 | 第24-25页 |
(四)西方现代人权学说 | 第25页 |
三、马克思主义对人权的全新阐释 | 第25-27页 |
(一)人权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 第25-26页 |
(二)资产阶级人权的非真实性 | 第26页 |
(三)无产阶级的人权状况 | 第26-27页 |
(四)人权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 | 第27页 |
四、基本人权包含的内容 | 第27-29页 |
(一)个人生活方面 | 第27-28页 |
(二)政治生活方面 | 第28页 |
(三)社会生活方面 | 第28-29页 |
五、充分实现人权的极端重要性 | 第29-30页 |
(一)没有人权就没有真正的社会福利 | 第29页 |
(二)人权能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新时期我党发展人权理论的实践基础 | 第30-39页 |
一、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对人权的探索 | 第30-33页 |
(一)大革命时期 | 第30-31页 |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 第31页 |
(三)抗日战争时期 | 第31-32页 |
(四)解放战争时期 | 第32-33页 |
二、1950 年代中国共产党对人权的保护 | 第33-34页 |
(一)社会主义类型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 第33-34页 |
(二)“五四宪法”在人权方面的重大突破 | 第34页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权遭到践踏 | 第34-35页 |
(一)“反动学术权威”:人身权利得不到保障 | 第34-35页 |
(二)私设公堂:生命权受到冲击 | 第35页 |
(三)强制还俗:宗教信仰自由被干涉 | 第35页 |
四、邓小平在人权问题上的重大贡献 | 第35-37页 |
(—)西方人权和我国人权理论在本质上不同 | 第35-36页 |
(二)个人权利和国家权利是一致的 | 第36页 |
(三)我国人权的实施是有保障的 | 第36页 |
(四)人权随着社会主义事业而不断发展 | 第36-37页 |
五、我国人权状况白皮书发布常态化 | 第37-39页 |
(一)发布人权状况白皮书的背景 | 第37页 |
(二)中国政府发布的第一部人权状况白皮书 | 第37-38页 |
(三)人权状况白皮书发布常态化的意义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新时期我国在人权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 第39-51页 |
一、生存权:首要人权的重大进步 | 第39-40页 |
(一)人民群众的生存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 第39页 |
(二)大力改善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 | 第39-40页 |
二、政治权:让人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 第40-41页 |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恢复与发展 | 第40-41页 |
(二)人民享有的各种政治权利 | 第41页 |
三、人身权: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 | 第41-44页 |
(一)慎重死刑和死刑复核制度 | 第41-42页 |
(二)废除强制劳动教养制度 | 第42-43页 |
(三)禁止从死囚身上摘取人体器官 | 第43页 |
(四)保护罪犯的人格尊严 | 第43-44页 |
四、生育权:逐步形成合理的人口结构 | 第44-46页 |
(一)“二孩化”的实验 | 第44-45页 |
(二)确定“双独”和“单独二孩”的政策 | 第45页 |
(三)全面放开二胎政策 | 第45-46页 |
五、财产权:保护合法的财产收入 | 第46-47页 |
(一)推进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革 | 第46页 |
(二)保护合法财产的法律规定 | 第46-47页 |
六、自由权: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 | 第47-48页 |
(一)公民从事经济活动的自由 | 第47页 |
(二)宗教信仰自由 | 第47页 |
(三)言论自由 | 第47-48页 |
(四)人口流动自由 | 第48页 |
七、平等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第48-51页 |
(一)机会平等 | 第48-49页 |
(二)消除特权 | 第49页 |
(三)养老并轨 | 第49-51页 |
第四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权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 第51-59页 |
一、人权的主体 | 第51-52页 |
(一)有限主体到普遍主体 | 第51页 |
(二)普遍主体到特殊主体 | 第51-52页 |
二、人权的来源与性质 | 第52-53页 |
(一)人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 第52页 |
(二)人权是人人享有的平等的权利 | 第52-53页 |
三、人权的内容 | 第53-55页 |
(一)生存权是我们长期争取的首要人权 | 第53页 |
(二)重视以发展权为中心的集体人权 | 第53-54页 |
(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 | 第54页 |
(四)人权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权利 | 第54页 |
(五)保障少数民族和残疾人的权利 | 第54-55页 |
(六)公民依法享有劳动权和休息权 | 第55页 |
四、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 第55-57页 |
(一)保护人权是主权国家必须承担的责任 | 第55-56页 |
(二)尊重各国选择人权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 第56页 |
(三)反对西方利用人权向别国施压 | 第56页 |
(四)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权理论体系 | 第56-57页 |
(五)反对将人权问题政治化 | 第57页 |
五、我国人权的主要特征 | 第57-59页 |
(一)社会性 | 第57页 |
(二)道德性 | 第57-58页 |
(三)依存性 | 第58页 |
(四)时代性 | 第58-59页 |
第五章 我国人权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 第59-66页 |
一、人权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 第59-60页 |
(一)经济的发展是实现充分人权的必由之路 | 第59页 |
(二)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将更加注重对人权的保护 | 第59-60页 |
二、中国人权理论不同于西方人权理论 | 第60-62页 |
(一)人权的理论架构不同 | 第60页 |
(二)对人权普遍性的理解不同 | 第60-61页 |
(三)对个人权利和集体权利的理解不同 | 第61-62页 |
(四)人权享有主体的范围不同 | 第62页 |
三、中国未来人权发展的路径 | 第62-64页 |
(一)以和谐发展保障人权 | 第62-63页 |
(二)以司法改革维护人权 | 第63页 |
(三)以国际合作推动人权全球化 | 第63-64页 |
四、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取得人权问题的发言权 | 第64-66页 |
(一)支持并参与联合国相关人权活动 | 第64页 |
(二)主动介入联合国人权事务 | 第64页 |
(三)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 第64-65页 |
(四)加强人权国际合作与对话交流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0-71页 |
后记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