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9-15页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研究背景 | 第9页 |
2.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国内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2.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页 |
(三)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1-13页 |
1.基本概念 | 第11-12页 |
2.理论基础 | 第12-13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5页 |
1.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2.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二、我国医患纠纷的表现与原因 | 第15-19页 |
(一)我国医患纠纷的表现形式及特征 | 第15-18页 |
1.我国医患纠纷的表现形式 | 第15-16页 |
2.我国医患纠纷的特征 | 第16-18页 |
(二)我国医患纠纷产生的原因 | 第18-19页 |
1.医疗产业化的后遗症 | 第18页 |
2.医院管理的粗放性 | 第18-19页 |
3.患者自身对病情及预后认知的不足 | 第19页 |
三、我国医患纠纷解决机制的主要方式与局限性 | 第19-25页 |
(一)我国解决医患纠纷现行方式与局限性 | 第19-23页 |
1.医患双方协商解决 | 第20页 |
2.行政调解 | 第20页 |
3.第三方仲裁 | 第20-21页 |
4.医事仲裁 | 第21页 |
5.民事诉讼 | 第21-22页 |
6.医疗事故责任险 | 第22-23页 |
(二)我国医患纠纷解决机制局限性产生的原因 | 第23-25页 |
1.机构间缺乏协作机制 | 第23-24页 |
2.各项制度规定不完善 | 第24-25页 |
3.监督体系不完善 | 第25页 |
四、国外医患纠纷化解机制的经验及启示 | 第25-30页 |
(一)国外医患纠纷化解机制的经验 | 第26-29页 |
1.美国:机构非诉讼的审前委员会筛查制 | 第26-27页 |
2.日本:医师赔偿责任险 | 第27页 |
3.德国:医学会和保险公司联合成立的仲裁专家委员会制度 | 第27-29页 |
(二)国外医患纠纷化解机制的启示 | 第29-30页 |
五、我国医患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探索 | 第30-43页 |
(一)改进现有医患纠纷解决模式 | 第30-36页 |
1.适当调解机制的建立健全 | 第30-31页 |
2.提高行政调解的公信力 | 第31-32页 |
3.患者诉讼制度的完善 | 第32-33页 |
4.第三方调解机制的建立健全 | 第33-34页 |
5.医事仲裁制度的完善 | 第34-35页 |
6.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推行 | 第35-36页 |
(二)建立高协调性联动机制 | 第36-39页 |
1.免费公共医疗咨询服务机构的建立 | 第36页 |
2.和解过程中的第三方调解模式的引进 | 第36-37页 |
3.强制与自愿相结合诉前调解制度的建立 | 第37-38页 |
4.医患双方仲裁诉讼选择权的赋予 | 第38页 |
5.调解机构和保险公司联动模式的加强 | 第38-39页 |
(三)完善医患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 第39-41页 |
1.加强医患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法律保障 | 第39页 |
2.对医疗事故鉴定制度的改革 | 第39-40页 |
3.政府投入扶植力度的加大 | 第40页 |
4.人才交流互动平台的搭建 | 第40-41页 |
(四)健全医患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监督模式 | 第41-43页 |
1.立法、司法、行政部门的通力合作 | 第41-42页 |
2.医师协会等组织和民间个人及团体监督作用的发挥整合 | 第42页 |
3.社会监督体制的完善 | 第42-43页 |
六、结语 | 第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