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电子计算机在公路运输和公路工程中的应用论文

基于车联网仿真平台的城市交通信号控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24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7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交通信号控制第13-14页
        1.1.3 车联网与车路协同第14-15页
        1.1.4 交通仿真软件第15-16页
        1.1.5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1页
        1.2.1 车联网仿真平台第17-19页
        1.2.2 基于车路协同的交通信号控制第19-21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第21-24页
        1.3.1 技术路线及难点第21-23页
        1.3.2 主要内容安排第23-24页
2 城市交通信号控制基本概念与存储表达第24-40页
    2.1 引言第24页
    2.2 交通信号控制时间参数第24-27页
        2.2.1 基本时间参数第24-26页
        2.2.2 信号配时参数第26-27页
    2.3 交通信号控制结构参数第27-29页
        2.3.1 相位第27-28页
        2.3.2 相序第28-29页
    2.4 交通信号控制评价指标第29-31页
        2.4.1 延误时间第29-30页
        2.4.2 排队长度第30页
        2.4.3 行程时间第30-31页
        2.4.4 TransModeler整体评价指标第31页
    2.5 基于双环结构的交通信号控制算法的存储与表达第31-35页
        2.5.1 需求定义第31-32页
        2.5.2 交通信号控制算法的存储结构第32-34页
        2.5.3 交通信号控制算法的表达方式第34-35页
    2.6 实例分析第35-39页
        2.6.1 存储结构第36页
        2.6.2 控制逻辑第36页
        2.6.3 优化逻辑第36-39页
    2.7 本章小结第39-40页
3 基于TransModeler的车联网仿真平台第40-60页
    3.1 引言第40-41页
    3.2 基本架构与特点第41-42页
        3.2.1 基本架构第41页
        3.2.2 特点第41-42页
    3.3 关键技术第42-46页
        3.3.1 DSRC与SAE J2735标准第42-44页
        3.3.2 TransModeler二次开发第44-46页
    3.4 应用层研究中间件第46-53页
        3.4.1 中间件架构第46-47页
        3.4.2 车联网数据获取机制第47-51页
        3.4.3 车联网数据应用机制第51-53页
    3.5 仿真平台软件说明第53-58页
        3.5.0 设计说明第53-54页
        3.5.1 界面说明第54-55页
        3.5.2 使用说明第55-58页
    3.7 本章小结第58-60页
4 基于车路协同的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第60-84页
    4.1 引言第60-61页
    4.2 控制框架第61-63页
        4.2.1 真实车路协同环境下的交通信号控制框架第61-62页
        4.2.2 TSM车联网仿真平台下的交通信号控制框架第62-63页
    4.3 前提与假设第63-64页
    4.4 基于车路协同的自适应交通信号控制(ATSC-CVI)第64-73页
        4.4.1 总体控制流程第64-65页
        4.4.2 相序优化机制第65-70页
        4.4.3 相位绿灯时长优化机制第70-73页
    4.5 基于车路协同的紧急车辆优先通行交通信号控制(PTSC-CVI)第73-77页
        4.5.1 总体控制流程第73-74页
        4.5.2 绿灯锁定与红灯早断第74-75页
        4.5.3 相序优化机制第75-77页
    4.6 实例分析第77-83页
        4.6.1 道路渠化第77-78页
        4.6.2 交通需求第78-79页
        4.6.3 控制现状第79页
        4.6.4 TransModeler交通建模第79-80页
        4.6.5 感应控制基础方案生成第80-81页
        4.6.6 ATSC-CVI仿真第81-82页
        4.6.7 PTSC-CVI仿真第82-83页
    4.7 本章小结第83-84页
5 总结与展望第84-86页
    5.1 本文工作及研究成果第84-85页
    5.2 下一步研究工作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90页
附录第90页
    附录1:作者简介第90页
    附录2: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第90页
    附录3: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古典园林的写仿创作现象研究--以惠山园对寄畅园的写仿为例
下一篇:基坑施工对邻近既有地铁盾构隧道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