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文献短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7-18页 |
1.5 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2章 产业聚集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作用机制 | 第19-28页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2.1.1 产业聚集 | 第19-20页 |
2.1.2 高新技术产业 | 第20-21页 |
2.1.3 创新绩效 | 第21-22页 |
2.2 产业聚集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作用的相关理论 | 第22-25页 |
2.2.1 外部经济理论 | 第22页 |
2.2.2 产业区位理论 | 第22-23页 |
2.2.3 新竞争优势理论 | 第23-24页 |
2.2.4 交易费用理论 | 第24页 |
2.2.5 新经济地理理论 | 第24-25页 |
2.3 产业聚集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作用的机制 | 第25-27页 |
2.3.1 产业聚集导致技术外溢的成本降低 | 第25-26页 |
2.3.2 产业聚集导致企业间创新竞争加剧 | 第26页 |
2.3.3 产业聚集导致创新网络形成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创新能力分析 | 第28-36页 |
3.1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本特征 | 第28-32页 |
3.1.1 产业规模持续增加 | 第28-29页 |
3.1.2 区域差异显著 | 第29-31页 |
3.1.3 青岛、济南双核驱动的产业发展模式 | 第31-32页 |
3.2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分析 | 第32-35页 |
3.2.1 创新投入指标分析 | 第32-33页 |
3.2.2 创新产出指标分析 | 第33-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和创新效率的测度 | 第36-49页 |
4.1 产业聚集的多样化溢出和专业化溢出 | 第36-39页 |
4.1.1 产业多样化指数 | 第36-38页 |
4.1.2 产业专业化指数 | 第38-39页 |
4.2 产业区域聚集程度的测度 | 第39-41页 |
4.2.1 空间基尼系数 | 第39页 |
4.2.2 数据选取及结果计算 | 第39-41页 |
4.3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测度 | 第41-45页 |
4.3.1 DEA测度方法 | 第41-42页 |
4.3.2 数据选取 | 第42页 |
4.3.3 结果计算及分析 | 第42-45页 |
4.4 山东省三大高新技术行业跨时期创新效率分析 | 第45-47页 |
4.4.0 Malmquist指数 | 第45页 |
4.4.1 数据选取 | 第45页 |
4.4.2 结果计算及分析 | 第45-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第5章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对创新产出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49-65页 |
5.1 基于Moran’s I指数测算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空间聚集 | 第49-51页 |
5.1.1 Moran’s I指数简介 | 第49-50页 |
5.1.2 数据选取与结果计算 | 第50-51页 |
5.2 计量经济学建模思路 | 第51-54页 |
5.2.1 传统面板数据建模思路 | 第51-52页 |
5.2.2 空间计量经济学建模思路 | 第52-53页 |
5.2.3 空间杜宾模型 | 第53-54页 |
5.3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 第54-57页 |
5.3.1 变量选取 | 第54-56页 |
5.3.2 模型设定 | 第56-57页 |
5.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7-63页 |
小结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9页 |
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对策建议 | 第66-69页 |
附录 | 第69-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