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1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1.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1.2.4 研究现状评述 | 第25-27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第27-31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7-2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9页 |
1.3.3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9-31页 |
第2章 心理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概述 | 第31-46页 |
2.1 心理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内涵和研究对象 | 第31-37页 |
2.1.1 心理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内涵 | 第31-35页 |
2.1.2 心理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对象 | 第35-37页 |
2.2 心理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功能 | 第37-41页 |
2.2.1 总结方法经验指导方法实践 | 第37-39页 |
2.2.2 推动理论创新拓展方法渠道 | 第39-40页 |
2.2.3 促进树立科学的工作和研究理念 | 第40-41页 |
2.3 心理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特点 | 第41-45页 |
2.3.1 方法的现代化 | 第41-42页 |
2.3.2 方法的综合化 | 第42-44页 |
2.3.3 方法的层次整合化 | 第44-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 心理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发展现状 | 第46-62页 |
3.1 心理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取得的成效 | 第46-51页 |
3.1.1 获得了教育领域的普遍重视 | 第46-47页 |
3.1.2 高校进行了丰富的实践探索 | 第47-49页 |
3.1.3 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作体系 | 第49-51页 |
3.2 心理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存在的问题 | 第51-55页 |
3.2.1 重实践应用轻理论溯源 | 第51-52页 |
3.2.2 对心理学理论运用的本质揭示不够 | 第52-54页 |
3.2.3 实证研究相对欠缺 | 第54-55页 |
3.3 原因分析 | 第55-60页 |
3.3.1 学科的复杂性与发展的初级阶段使研究具有不成熟性 | 第55页 |
3.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队伍自身存在“短板” | 第55-57页 |
3.3.3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化、功利化倾向遗留 | 第57-58页 |
3.3.4 西方心理学方法论借鉴显现本土化困境 | 第58-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4章 心理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依据及目标 | 第62-98页 |
4.1 心理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的现实依据 | 第62-65页 |
4.1.1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创新与发展的必要性 | 第62-64页 |
4.1.2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创新与发展的可能性 | 第64-65页 |
4.2 心理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理论借鉴的可能性 | 第65-72页 |
4.2.1 方法论运用目标具有相关性 | 第65-68页 |
4.2.2 方法论原则具有相似性 | 第68-70页 |
4.2.3 方法论内容具有可补充性 | 第70-71页 |
4.2.4 方法论一般层次具有共通性 | 第71-72页 |
4.3 心理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72-83页 |
4.3.1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依据 | 第72-75页 |
4.3.2 心理学方法论依据 | 第75-83页 |
4.4 心理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目标 | 第83-87页 |
4.4.1 以增强教育效度为指向的现实性目标 | 第83-84页 |
4.4.2 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的理论性目标 | 第84-86页 |
4.4.3 高度突出以人为本的主体性目标 | 第86-87页 |
4.5 心理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原则 | 第87-97页 |
4.5.1 总体性对话 | 第88-90页 |
4.5.2 本土化衔接 | 第90-92页 |
4.5.3 同质性对接 | 第92-94页 |
4.5.4 异质性并存 | 第94-95页 |
4.5.5 断裂处补合 | 第95-9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5章 心理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理论思考 | 第98-132页 |
5.1 心理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思路 | 第98-102页 |
5.2 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完善 | 第102-110页 |
5.2.1 整体理解层次整合 | 第104-106页 |
5.2.2 人本生活化发展 | 第106-108页 |
5.2.3 避免方法学科殖民化 | 第108-110页 |
5.3 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要素的丰富 | 第110-115页 |
5.3.1 以“问题”为中心 | 第110-111页 |
5.3.2 兼顾个体关注与群体规律探寻 | 第111-113页 |
5.3.3 质量结合先质后量 | 第113-115页 |
5.4 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维走向的超越 | 第115-124页 |
5.4.1 突出方法运用的操作性 | 第115-117页 |
5.4.2 解决学科的适切性问题 | 第117-120页 |
5.4.3 推动方法的科际混合运用 | 第120-124页 |
5.5 心理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展望 | 第124-131页 |
5.5.1 交叉学科的理论融合 | 第124-126页 |
5.5.2 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 | 第126-128页 |
5.5.3 思辨研究与实证研究并重 | 第128-129页 |
5.5.4 多种研究视角有机整合 | 第129-13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6章 心理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实践探索 | 第132-168页 |
6.1 心理学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应用渠道 | 第132-136页 |
6.1.1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主导作用 | 第133-134页 |
6.1.2 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良好心理状态 | 第134-136页 |
6.2 心理学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塑造渠道 | 第136-144页 |
6.2.1 充实客体理论知识辅助构建育人链条 | 第137-139页 |
6.2.2 体现差异性提高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 | 第139-142页 |
6.2.3 保障教育客体良好的心理状态 | 第142-144页 |
6.3 心理学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补充作用 | 第144-153页 |
6.3.1 心理学方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育的完善 | 第145-148页 |
6.3.2 心理学方法对具体教育方法的丰富 | 第148-152页 |
6.3.3 心理学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充实完善 | 第152-153页 |
6.4 心理学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环体的营造渲染 | 第153-166页 |
6.4.1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 第155-161页 |
6.4.2 推进党的建设塑造良好校园政治环境 | 第161-164页 |
6.4.3 营造人文关怀环境构建有力的心理支持体系 | 第164-16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66-168页 |
结论 | 第168-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8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85-187页 |
致谢 | 第187-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