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

次生共生细菌Hamiltonella在Q型烟粉虱传播番茄黄化曲叶病毒中的生态学机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18页
    1 烟粉虱概述第13-14页
        1.1 烟粉虱的寄主范围及其危害第13页
        1.2 B型和Q型烟粉虱的入侵历史及危害现状第13-14页
    2 昆虫共生细菌的研究概况第14-15页
        2.1 昆虫共生细菌的功能研究第14页
        2.2 烟粉虱共生细菌的研究第14-15页
    3 媒介昆虫传播病毒的研究概括第15-17页
        3.1 烟粉虱传播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研究第16页
        3.2 共生细菌影响昆虫传播病毒的研究第16-17页
    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第二章 Hamiltonella有利于氮营养缺乏的Q型烟粉虱生长第18-29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19-23页
        2.1.1 供试昆虫第19页
        2.1.2 抗生素处理第19页
        2.1.3 田间采集的烟粉虱生物型和共生细菌的鉴定第19-23页
        2.1.4 生物学相关的主要仪器和设备第23页
    2.2 试验设计第23-24页
        2.2.1 烟粉虱的生长率试验第23页
        2.2.2 氨基酸的测定第23页
        2.2.3 数据处理和分析第23-24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4-27页
        2.3.1 田间采集的烟粉虱生物型和共生细菌的鉴定第24页
        2.3.2 Hamiltonella的感染和不同含氮量液态食物对烟粉虱生长率的影响第24-26页
        2.3.3 实验室饲养和田间采集的烟粉虱雌虫体内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第26-27页
    2.4 小结与讨论第27-29页
第三章 Hamiltonella压抑Q型烟粉虱取食番茄诱导的防御反应第29-46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30页
        3.1.1 供试昆虫第30页
        3.1.2 抗生素的处理第30页
        3.1.3 供试植物第30页
        3.1.4 生物学相关的主要仪器和设备第30页
    3.2 试验设计第30-34页
        3.2.1 烟粉虱唾液的收集第30页
        3.2.2 植物处理第30-32页
        3.2.3 植物茉莉酸和水杨酸的检测第32页
        3.2.4 酶活的测定第32页
        3.2.5 烟粉虱生物学的测定第32页
        3.2.6 植物防御基因的表达量第32-33页
        3.2.7 烟粉虱共生细菌含量的检测第33页
        3.2.8 数据处理和分析第33-34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4-43页
        3.3.1 Hamiltonella增强了Q型烟粉虱在番茄上的产卵量和存活率第34页
        3.3.2 Hamiltonella压抑了植物诱导的防御反应第34-36页
        3.3.3 Hamiltonella介导的压抑诱导的植物防御反应依赖于植物水杨酸信号途径第36-38页
        3.3.4 外源水杨酸对Q型烟粉虱Hamiltonella含量的影响第38-39页
        3.3.5 携带Hamiltonella的Q型烟粉虱唾液能够压抑诱导的防御反应第39-41页
        3.3.6 携带Hamiltonella的Q型烟粉虱唾液里不具酶活的小分子物质能够压抑诱导的防御反应第41-43页
    3.4 小结与讨论第43-46页
第四章 Hamiltonella有利于Q型烟粉虱逃避寄生蜂的寄生第46-52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47页
        4.1.1 供试昆虫第47页
        4.1.2 供试植物第47页
        4.1.3 生物学相关的仪器和设备第47页
    4.2 试验设计第47-48页
        4.2.1 寄生试验第47-48页
        4.2.2 寄生蜂选择性试验第48页
        4.2.3 数据处理很分析第48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8-50页
        4.3.1 寄生蜂对烟粉虱的寄生第48-49页
        4.3.2 寄生蜂对烟粉虱的产卵选择第49-50页
    4.4 小结与讨论第50-52页
第五章 TYLCV感染与Q型烟粉虱取食对番茄营养成分和防御反应的影响第52-61页
    5.1 材料和方法第52-53页
        5.1.1 供试昆虫第52-53页
        5.1.2 供试病毒第53页
        5.1.3 供试植物第53页
        5.1.4 带毒番茄植物的获取第53页
        5.1.5 生物学相关的主要仪器和设备第53页
        5.1.6 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相关的主要试验仪器和化学试剂第53页
    5.2 试验设计第53-55页
        5.2.1 Q型烟粉虱在健康和发病番茄上的生物学特性比较第53-54页
        5.2.2 TYLCV对Q型烟粉虱营养吸收的直接影响第54页
        5.2.3 TYLCV对植物营养组成的影响第54页
        5.2.4 氨基酸和糖分的检测第54页
        5.2.5 Q型烟粉虱取食或TYLCV感染对番茄防御酶和胼胝质的影响第54-55页
        5.2.6 数据处理和分析第55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55-59页
        5.3.1 Q型烟粉虱在健康和感病番茄上的产卵量、存活率及体重增加值第55-56页
        5.3.2 Q型烟粉虱取食健康和感病番茄的营养吸收第56页
        5.3.3 健康和感病番茄的营养组分第56-57页
        5.3.4 Q型烟粉虱取食或TYLCV感染对番茄防御酶和胼胝质的影响第57-59页
    5.4 小结与讨论第59-61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第61-63页
附录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85页
致谢第85-87页
作者简介第87-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功能性氨基酸对猪上皮细胞蛋白周转及母猪繁殖性能的作用机制研究
下一篇:Q型烟粉虱对噻虫嗪抗性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