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实际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结构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4-1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5页 |
1.5 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7-24页 |
2.1 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研究 | 第17-20页 |
2.1.1 高技术产业集聚的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2.1.2 产业集聚理论 | 第18-19页 |
2.1.3 高技术产业集聚的研究 | 第19-20页 |
2.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 | 第20-22页 |
2.2.1 国外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 | 第20-21页 |
2.2.2 国内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研究 | 第21-22页 |
2.3 高技术产业集聚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关系研究 | 第22-23页 |
2.4 文献简要评述 | 第23-24页 |
第3章 高技术产业集聚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机制 | 第24-30页 |
3.1 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集聚效应” | 第24-26页 |
3.1.1 高技术产业集聚加强了产学研间知识、技术溢出 | 第24-25页 |
3.1.2 高技术产业集聚加速了产学研主体间人力资本积累 | 第25页 |
3.1.3 高技术产业集聚降低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本 | 第25-26页 |
3.2 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挤占效应” | 第26-27页 |
3.2.1 高技术产业集聚形成模仿驱逐创新的柠檬市场 | 第26页 |
3.2.2 高技术产业集聚加剧同质化竞争 | 第26-27页 |
3.2.3 高技术产业集聚造成产学研创新网络“路径依赖” | 第27页 |
3.3 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和“挤占效应”的共同作用 | 第27-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高技术产业集聚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测度 | 第30-42页 |
4.1 高技术产业集聚的测度 | 第30-35页 |
4.1.1 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选择 | 第30-31页 |
4.1.2 高技术产业集聚测度结果分析 | 第31-35页 |
4.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测度 | 第35-40页 |
4.2.1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测度方法 | 第35-37页 |
4.2.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测度结果分析 | 第37-4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5章 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2-61页 |
5.1 空间面板模型 | 第42-45页 |
5.1.1 空间权重矩阵 | 第42-43页 |
5.1.2 空间相关性检验 | 第43-44页 |
5.1.3 空间面板模型的设定 | 第44-45页 |
5.2 数据来源和统计特征 | 第45-46页 |
5.2.1 数据来源 | 第45页 |
5.2.2 数据统计特征 | 第45-46页 |
5.3 空间面板模型构建及结果分析 | 第46-55页 |
5.3.1 空间计量模型设定 | 第46-47页 |
5.3.2 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 第47-48页 |
5.3.3 高技术产业集聚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空间相关性检验 | 第48-50页 |
5.3.4 高技术产业集聚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 第50-55页 |
5.4 稳健性检验和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 第55-59页 |
5.4.1 稳健性检验 | 第55-57页 |
5.4.2 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 第57-5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1-6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1-62页 |
6.2 促进高技术产业区域协调发展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建议 | 第62-66页 |
6.2.1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 | 第62-63页 |
6.2.2 适度控制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第63-64页 |
6.2.3 进一步完善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 | 第64-66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72-73页 |
附录-主要变量测算结果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