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用一般科学论文--生物医学工程论文

基于暗场成像技术研究金纳米棒作为方向探针在内吞过程中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26页
    1.1 金纳米棒的光学特性第10页
    1.2 金纳米棒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第10-14页
        1.2.1 生物标记和成像第10-11页
        1.2.2 生物传感和检测第11-13页
        1.2.3 光热治疗第13页
        1.2.4 药物和基因传递第13-14页
    1.3 金纳米棒作为方向探针的应用简介第14-16页
        1.3.1 荧光方向探针第14-15页
        1.3.2 各向异性的金属纳米颗粒第15-16页
    1.4 基于金纳米棒的单粒子旋转示踪技术简介第16-24页
        1.4.1 基于散射的单粒子旋转示踪技术第16-18页
        1.4.2 基于吸收的单粒子旋转示踪技术第18-20页
        1.4.3 基于微分干涉相差成像的单粒子旋转示踪技术第20-21页
        1.4.4 基于双光子发光的单粒子旋转示踪技术第21页
        1.4.5 基于图像模式的单粒子旋转示踪技术第21-23页
        1.4.6 基于三维成像的单粒子旋转示踪技术第23-24页
    1.5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第24-26页
第2章 基于暗场成像技术构建双模态单粒子示踪方法第26-34页
    2.1 前言第26-27页
    2.2 实验部分第27-29页
        2.2.1 实验试剂第27页
        2.2.2 金纳米棒的制备第27页
        2.2.3 金纳米棒的表征第27-28页
        2.2.4 单粒子旋转示踪实验第28-29页
        2.2.5 暗场实验装置第2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9-33页
        2.3.1 传统暗场显微镜下确定金纳米棒的取向第29-32页
        2.3.2 传统暗场显微镜下金纳米棒在甘油溶液中的运动行为第32-33页
    2.4 小结第33-34页
第3章 传统暗场显微镜对单个金纳米棒与细胞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第34-44页
    3.1 前言第34-35页
    3.2 实验部分第35-36页
        3.2.1 实验试剂第35页
        3.2.2 实验器材第35-36页
        3.2.3 金纳米棒的制备与修饰第36页
        3.2.4 细胞培养与成像实验第3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6-43页
        3.3.1 金纳米棒的表征结果第36-37页
        3.3.2 金纳米棒的内吞过程的平动与转动分析第37-43页
    3.4 小结第43-44页
第4章 双通道暗场成像对金纳米棒在三维空间取向进行双模态研究第44-58页
    4.1 前言第44-45页
    4.2 实验部分第45-46页
        4.2.1 实验试剂、耗材以及实验仪器第45-46页
        4.2.2 金纳米棒的制备与修饰第46页
        4.2.3 细胞培养与细胞实验第4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6-57页
        4.3.1 金纳米棒的表征结果第46-47页
        4.3.2 基于暗场显微镜的颜色分析确定金纳米棒的三维空间取向第47-50页
        4.3.3 用颜色分析确定金纳米棒在甘油溶液中的三维取向动力学第50-51页
        4.3.4 金纳米棒在细胞中的三维空间取向第51-52页
        4.3.5 监测细胞膜外基质中金纳米棒的方向变化第52-53页
        4.3.6 监测不同表面修饰的金纳米棒与细胞的相互作用过程第53-57页
    4.4 小结第57-58页
结论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70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0-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仿刺参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Aj-SOD1)的功能及性质分析
下一篇: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