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

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0页
    1.1 石油污染的来源及危害第11-14页
        1.1.1 石油的组成第11-12页
        1.1.2 石油污染的来源第12页
        1.1.3 石油污染的危害第12-14页
    1.2 石油污染的处理技术第14-15页
        1.2.1 物理法第14页
        1.2.2 化学法第14-15页
        1.2.3 生物法第15页
    1.3 石油烃降解微生物第15-16页
    1.4 石油烃微生物降解的主要方式第16-18页
        1.4.1 链石油烃的生物降解第17页
        1.4.2 环烷烃的生物降解第17页
        1.4.3 芳香烃的生物降解第17-18页
    1.5 影响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因素第18-19页
        1.5.1 污染物性质第18页
        1.5.2 微生物种类第18-19页
        1.5.3 环境因素第19页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9页
    1.7 本论文研究内容第19-20页
第二章 石油烃降解菌的筛选及鉴定第20-37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实验材料第20-23页
        2.2.1 土壤样品第20页
        2.2.2 原油第20-21页
        2.2.3 主要化学试剂第21页
        2.2.4 培养基第21-22页
        2.2.5 仪器与设备第22-23页
    2.3 实验方法第23-31页
        2.3.1 菌株的分离纯化第23-24页
        2.3.2 菌株生长特性研究第24-27页
            2.3.2.1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24页
            2.3.2.2 环境因素对菌体的影响第24-25页
            2.3.2.3 革兰氏染色第25页
            2.3.2.4 生理生化试验鉴定第25-27页
        2.3.3 菌种分子生物学鉴定第27-31页
            2.3.3.1 菌种16S rDNA测序第27-28页
            2.3.3.2 PCR扩增第28页
            2.3.3.3 PCR产物回收第28-29页
            2.3.3.4 PCR产物与T载体连接第29页
            2.3.3.5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29页
            2.3.3.6 连接产物的转化第29-30页
            2.3.3.7 PCR鉴定第30页
            2.3.3.8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30-31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1-36页
        2.4.1 菌株的分离筛选第31页
        2.4.2 菌落特征第31-32页
        2.4.3 菌株在LB培养基中生长曲线第32-33页
        2.4.4 环境因素对菌体的影响第33-34页
        2.4.5 革兰氏染色第34页
        2.4.6 生理生化鉴定结果第34-35页
        2.4.7 16S rDNA测序以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35-36页
    2.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菌株NDL-5的降解特性分析第37-44页
    3.1 引言第37页
    3.2 实验材料第37-39页
        3.2.1 菌株第37页
        3.2.2 原油第37页
        3.2.3 主要化学试剂第37-38页
        3.2.4 培养基第38页
        3.2.5 仪器与设备第38-39页
    3.3 实验方法第39-40页
        3.3.1 标准油的制备第39页
        3.3.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石油烃降解率第39-40页
            3.3.2.1 待测样品预处理第39页
            3.3.2.2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条件第39页
            3.3.2.3 样品中主要成分降解率的计算方法第39-40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0-43页
        3.4.1 标准油主要成分第40-41页
        3.4.2 石油菌降解特性分析第41-43页
    3.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菌株NDL-5对萘的降解特性分析及海水模拟修复试验第44-52页
    4.1 前言第44页
    4.2 实验材料第44-46页
        4.2.1 菌株第44页
        4.2.2 主要化学试剂第44-45页
        4.2.3 培养基第45页
        4.2.4 仪器与设备第45-46页
    4.3 实验方法第46-48页
        4.3.1 菌株对萘的降解特性分析第46-47页
            4.3.1.1 萘降解菌的筛选第46页
            4.3.1.2 生长曲线测定第46页
            4.3.1.3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46页
            4.3.1.4 萘降解率测定第46-47页
        4.3.2 菌株在原油污染的人工海水中的初步应用第47-48页
            4.3.2.1 人工海水的配置第47页
            4.3.2.2 添加氮磷营养对人工海水动态模拟生物修复效果的影响第47页
            4.3.2.3 接种量对人工海水动态模拟生物修复效果的影响第47页
            4.3.2.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石油烃降解率第47-48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48-51页
        4.4.1 菌株对萘的降解特性分析结果第48-50页
            4.4.1.1 萘降解菌的筛选第48页
            4.4.1.2 菌株NDL-5在萘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第48-49页
            4.4.1.3 菌株NDL-5对萘降解率的测定第49-50页
        4.4.2 菌株在原油污染的人工海水中应用的试验结果与分析第50-51页
            4.4.2.1 氮磷营养对生物修复效果的影响第50页
            4.4.2.2 接种量对生物修复效果的影响第50-51页
    4.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结论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暗场成像技术研究金纳米棒作为方向探针在内吞过程中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下一篇:核酸适体—银簇复合体系构建及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