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12-14页 |
1.4.1 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 | 第14-19页 |
2.1 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的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2.1.1 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的宪法法律依据 | 第14-15页 |
2.1.2 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是制约行政权力的必然选择 | 第15页 |
2.1.3 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是完善法律监督职能的应有之义 | 第15-16页 |
2.2 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的现实基础 | 第16-19页 |
2.2.1 现有监督机制的乏力亟需检察监督的运行 | 第16页 |
2.2.2 行政诉讼检察监督职能发挥作用不充分 | 第16-17页 |
2.2.3 行政执法现状亟需加强检察监督 | 第17-19页 |
第三章 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的现状——以银川市为例 | 第19-26页 |
3.1 银川市检察机关行政违法行为监督的基本情况 | 第19-20页 |
3.2 银川市检察监督中行政违法行为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 第20-22页 |
3.2.1 执法程序不规范 | 第20-21页 |
3.2.2 证据收集不全面 | 第21页 |
3.2.3 行政机关不作为 | 第21-22页 |
3.2.4 行政机关乱作为 | 第22页 |
3.2.5 执法主体不适格 | 第22页 |
3.3 银川市检察机关行政违法行为监督的实践探索及障碍 | 第22-26页 |
3.3.1 创新监督依据 | 第22-23页 |
3.3.2 全面探索开展工作 | 第23页 |
3.3.3 确定重点监督领域 | 第23-24页 |
3.3.4 主动出击开展监督 | 第24-25页 |
3.3.5 加强沟通落实监督实效 | 第25-26页 |
第四章 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26-32页 |
4.1 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4.1.1 监督方式缺乏刚性 | 第26页 |
4.1.2 问题发现机制缺乏 | 第26-27页 |
4.1.3 监督工作发展不均衡 | 第27页 |
4.1.4 监督范围尚未明确 | 第27-28页 |
4.1.5 监督人员缺乏专业性 | 第28页 |
4.1.6 监督工作质效不高 | 第28-29页 |
4.2 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9-32页 |
4.2.1 立法原因 | 第29-30页 |
4.2.2 司法原因 | 第30页 |
4.2.3 执法原因 | 第30-32页 |
第五章 完善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制度的建议 | 第32-38页 |
5.1 立法层面的建议 | 第32-34页 |
5.1.1 确立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原则 | 第32页 |
5.1.2 完善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法律依据 | 第32-33页 |
5.1.3 规范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方式 | 第33-34页 |
5.1.4 赋予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调查权 | 第34页 |
5.2 司法层面的建议 | 第34-36页 |
5.2.1 树立正确监督理念 | 第34页 |
5.2.2 畅通监督渠道 | 第34-35页 |
5.2.3 建立专业化监督队伍 | 第35页 |
5.2.4 构建内外部协作机制 | 第35页 |
5.2.5 增强检察监督实效 | 第35-36页 |
5.2.6 设立行政机关救济程序 | 第36页 |
5.3 执法层面的建议 | 第36-38页 |
5.3.1 行政机关摒弃人治观念 | 第36-37页 |
5.3.2 提升行政人员执法素质 | 第37页 |
5.3.3 完善内外部制约机制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