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2章 案例介绍与争议点归纳 | 第14-19页 |
2.1 案例介绍 | 第14-15页 |
2.2.1 案例一:杨某某盗窃案 | 第14页 |
2.2.2 案例二:石某某故意伤害案 | 第14-15页 |
2.2.3 案例三:胡某某盗窃案 | 第15页 |
2.2 案件争议点及主要理由 | 第15-19页 |
2.2.1 重罪案件能否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 第16页 |
2.2.2 侦查阶段能否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 第16页 |
2.2.3 控辩协商的幅度有多大 | 第16-17页 |
2.2.4 法院是否应当采纳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 | 第17页 |
2.2.5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否要求关注被害人的诉讼权利 | 第17-19页 |
第3章 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学理分析 | 第19-28页 |
3.1 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内涵 | 第19-21页 |
3.1.1 何为“认罪”“认罚” | 第19-20页 |
3.1.2 认罪认罚的从宽法律效果 | 第20-21页 |
3.2 我国现有与认罪认罚相关的法律制度 | 第21-23页 |
3.2.1 与认罪认罚相关的实体法 | 第21-22页 |
3.2.2 与认罪认罚相关的诉讼程序 | 第22-23页 |
3.3 美国辩诉交易制度对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借鉴 | 第23-24页 |
3.4 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具体适用 | 第24-28页 |
3.4.1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的案件范围 | 第24-25页 |
3.4.2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的诉讼阶段 | 第25-27页 |
3.4.3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的诉讼程序 | 第27-28页 |
第4章 对本案争议问题的具体分析 | 第28-34页 |
4.1 控辩协商的合理幅度 | 第28-29页 |
4.2 合理定位检察机关量刑建议的程序效力 | 第29-31页 |
4.3 完善认罪认罚案件中的法律援助制度 | 第31-32页 |
4.4 注重被害人权利保障 | 第32-34页 |
结论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