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文化视阈下越中书院变迁研究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25页 |
| (一) 研究缘起 | 第9-11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 (三)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 1. 区域文化与书院关系的研究 | 第12-13页 |
| 2. 越文化研究 | 第13-15页 |
| 3. 古代书院研究 | 第15-17页 |
| 4. 越中书院研究 | 第17-18页 |
| 5. 越中教育思想家及学派的研究 | 第18-21页 |
| 6. 文献评述 | 第21页 |
| (四) 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 1. 越文化 | 第21-22页 |
| 2. 越中书院 | 第22-23页 |
| (五) 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23-24页 |
| 1.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 2.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 (六)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 1. 文献法 | 第24页 |
| 2. 统计分析 | 第24页 |
| 3. 个案研究 | 第24页 |
| 4. 比较研究 | 第24-25页 |
| 一、越中书院的流变 | 第25-52页 |
| (一) 唐代萌芽 | 第25-30页 |
| 1. 重教尚智的传统 | 第27-28页 |
| 2. 人口数量的增加 | 第28-29页 |
| 3. 经济地位的凸显 | 第29-30页 |
| (二) 宋代短暂勃兴 | 第30-34页 |
| 1. 宋初“兴文教、崇儒术”的政策 | 第32页 |
| 2. 政治中心的南移 | 第32-33页 |
| 3. 理学的成熟 | 第33-34页 |
| (三) 元代回落 | 第34-37页 |
| 1. 政治中心的北移 | 第35-36页 |
| 2. 战争不断 | 第36-37页 |
| (四) 明代繁荣 | 第37-43页 |
| 1. 科举制度的衰败 | 第40页 |
| 2. 心学的产生与发展 | 第40-43页 |
| (五) 清代书院的兴衰 | 第43-52页 |
| 1. 独具特色的书院 | 第48-50页 |
| 2. 书院改学堂 | 第50-52页 |
| 二、越中书院的特征 | 第52-64页 |
| (一) 山水文化视阈下的书院选址 | 第52-55页 |
| (二) 包容开放精神下的治学自由 | 第55-59页 |
| (三) 务实进取风骨下的实学思想 | 第59-64页 |
| 三、学派与越中书院的互动 | 第64-85页 |
| (一) 阳明学派与越中书院 | 第64-71页 |
| 1. 王阳明从教过的越中书院 | 第64-65页 |
| 2. 教学内容 | 第65-69页 |
| 3. 讲会规则 | 第69-70页 |
| 4. 王学弟子及书院活动 | 第70-71页 |
| (二) 蕺山学派与越中书院 | 第71-80页 |
| 1. 刘宗周从教过的越中书院 | 第72-73页 |
| 2. 教学内容 | 第73-77页 |
| 3. 讲会规则 | 第77-78页 |
| 4. 蕺山弟子及其活动 | 第78-80页 |
| (三) 浙东史学派与越中书院 | 第80-85页 |
| 1. 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 | 第80-81页 |
| 2. 全祖望与蕺山书院 | 第81-82页 |
| 3. 邵廷采与姚江书院 | 第82-85页 |
| 四、结语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 附录 | 第91-9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 致谢 | 第95-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