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2-15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借名购房合同基本理论 | 第15-17页 |
2.1 借名行为 | 第15页 |
2.1.1 借名行为的界定 | 第15页 |
2.1.2 借名合同社会存在基础 | 第15页 |
2.2 借名购房合同 | 第15-17页 |
2.2.1 借名购房合同的含义 | 第15-16页 |
2.2.2 借名购房合同的性质 | 第16-17页 |
3 借名购房合同出现的情形 | 第17-19页 |
3.1 规避资格限制 | 第17-18页 |
3.1.1 限购政策 | 第17页 |
3.1.2 单位福利房 | 第17页 |
3.1.3 社会保障房 | 第17页 |
3.1.4 规避贷款限制 | 第17-18页 |
3.2 规避税费 | 第18页 |
3.3 隐匿转移财产 | 第18-19页 |
4 借名购房合同法律规制中存在的不足 | 第19-27页 |
4.1 借名购房合同引发诉讼的情形 | 第19-20页 |
4.1.1 出名人拒不承认借名购房的约定 | 第19页 |
4.1.2 出名人擅自处分自己名下的房产 | 第19-20页 |
4.2 借名购房合同性质存在争议 | 第20页 |
4.3 借名购房合同效力存在分歧 | 第20-22页 |
4.3.1 合同无效 | 第20-21页 |
4.3.2 合同有效 | 第21页 |
4.3.3 区分对待 | 第21-22页 |
4.4 缺乏统一的裁判规则 | 第22-24页 |
4.4.1 政策视为法律作为判决法源 | 第22-23页 |
4.4.2 同案不同判 | 第23页 |
4.4.3 未建成法律适用体系 | 第23页 |
4.4.4 举证规则各异 | 第23-24页 |
4.4.5 司法价值衡量不足 | 第24页 |
4.5 相关人利益保障不足 | 第24-25页 |
4.5.1 合同履行不能时实际购房人的利益保障不足 | 第25页 |
4.5.2 银行利益保障不足 | 第25页 |
4.6 缺乏有效的惩戒措施 | 第25-27页 |
4.6.1 对借名人的规避行为缺乏惩戒 | 第25页 |
4.6.2 对出名人擅自处分行为缺乏惩戒 | 第25-27页 |
5 域外相关理论分析借鉴 | 第27-30页 |
5.1 德国关于借名行为相关理论观点 | 第27-28页 |
5.1.1 拉伦茨的观点 | 第27页 |
5.1.2 布洛克斯与梅迪库斯的观点 | 第27-28页 |
5.1.3 吕斯特的观点 | 第28页 |
5.2 台湾地区关于借名购房合同性质与效力的观点 | 第28-29页 |
5.2.1 消极信托 | 第28页 |
5.2.2 无名合同 | 第28页 |
5.2.3 合同无效 | 第28-29页 |
5.3 合同履行不能的相关理论 | 第29页 |
5.4 借鉴意义 | 第29-30页 |
6 借名购房合同法律规制的完善 | 第30-37页 |
6.1 借名购房合同性质 | 第30-32页 |
6.1.1 借名行为与代理 | 第30页 |
6.1.2 借名合同与信托 | 第30页 |
6.1.3 借名合同与脱法行为 | 第30-31页 |
6.1.4 借名合同与委托 | 第31页 |
6.1.5 本文观点 | 第31-32页 |
6.2 借名购房合同效力 | 第32-33页 |
6.2.1 社会公共利益的范围 | 第32页 |
6.2.2 国家利益的界定 | 第32-33页 |
6.2.3 合同效力的一般规定 | 第33页 |
6.2.4 本文观点 | 第33页 |
6.3 裁判的应然规则 | 第33-35页 |
6.3.1 区分纠纷类型 | 第33-34页 |
6.3.2 裁判遵循的原则 | 第34-35页 |
6.3.3 构建合同规则体系 | 第35页 |
6.4 制定惩戒措施 | 第35-37页 |
6.4.1 登记机关制定惩戒措施 | 第35-36页 |
6.4.2 相关主体制定惩罚措施 | 第36-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后记 | 第40-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