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二、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成果 | 第11-15页 |
(一)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二)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6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六、论文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 | 第19-25页 |
一、基本理念 | 第19页 |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途径 | 第19-20页 |
三、“海绵”理念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 第20-23页 |
(一) 弹性景观——金华燕尾洲公园 | 第20-22页 |
(二) “海绵城市”——德国 | 第22-23页 |
四、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对当下城市生态景观的认识与思考 | 第25-35页 |
一、城市生态景观的内涵 | 第25-26页 |
二、城市生态景观的结构组成 | 第26-27页 |
(一) 自然景观(地理环境、水文因素、气候条件、生物影响) | 第26页 |
(二) 经济景观(能源利用、交通、基础设施、土地利用、产业结构) | 第26-27页 |
(三) 人文景观(人口、文化、历史、风俗) | 第27页 |
三、城市生态景观建设中现存问题探析 | 第27-29页 |
(一) 城市生态景观中“雨水系统”待完善 | 第27-28页 |
(二) 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相似化” | 第28-29页 |
(三) 城市棕地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 第29页 |
四、城市生态景观重塑的必要性 | 第29-30页 |
五、城市生态景观的建设目标 | 第30页 |
六、城市生态景观的设计原则 | 第30-35页 |
(一) 传承历史文化原则 | 第30-31页 |
(二) 保护生态环境原则 | 第31页 |
(三) 以人为本原则 | 第31-32页 |
(四) 因地制宜原则 | 第32页 |
(五)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32-35页 |
第四章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 第35-45页 |
一、城市下沉式绿地景观修建 | 第35-38页 |
(一) 城市下沉绿地景观建设的存在问题分析 | 第36页 |
(二) 城市下沉式绿地的优化设计 | 第36-37页 |
(三) 下沉绿地的设计形式、美感探究 | 第37-38页 |
二、城市雨水花园营造 | 第38-40页 |
(一) 雨水花园的设计原理 | 第38-39页 |
(二) 我国雨水花园的现状分析 | 第39-40页 |
三、城市滨水区生态景观的“海绵”再建 | 第40-41页 |
四、城市屋顶生态景观营造 | 第41-45页 |
(一) 屋顶生态景观分类 | 第41页 |
(二) 屋顶生态景观的设计原则 | 第41-42页 |
(三) 屋顶花园的设计趋势 | 第42-45页 |
第五章 山东烟台城市生态景观的“海绵”模式运用 | 第45-53页 |
一、烟台市的背景分析 | 第45-46页 |
(一) 烟台区位分析 | 第45页 |
(二) 烟台人文状况及评价 | 第45-46页 |
二、烟台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目标 | 第46页 |
三、烟台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展望 | 第46-49页 |
(一) 城市社区、公共休闲区应建立“绿色雨水”系统 | 第46-48页 |
(二) 城市道路系统确保绿地集水功能的实现 | 第48页 |
(三) 改变传统浇灌模式和景观植物的种植方式 | 第48-49页 |
四、“海绵”式设计在烟台滨海景观中的应用 | 第49-53页 |
(一) 滨海生态景观的设计要素 | 第49-50页 |
(二) 滨海开放空间的景观营造 | 第50-53页 |
结语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