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区域及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7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页 |
2.2 国内外对骑楼及骑楼景观的研究动态 | 第17-23页 |
2.2.1 国外对与骑楼建筑或廊式建筑的研究动态 | 第17-19页 |
2.2.2 国内对骑楼建筑及骑楼景观的研究动态 | 第19-23页 |
2.3 梧州骑楼建筑与骑楼景观的发展与相关研究 | 第23-27页 |
2.3.1 梧州骑楼兴起的必然性 | 第23-24页 |
2.3.2 梧州骑楼景观的历史变化 | 第24-27页 |
第三章 调查设计 | 第27-32页 |
3.1 调查区域概况 | 第27-28页 |
3.1.1 地理环境 | 第27页 |
3.1.2 占地范围 | 第27-28页 |
3.1.3 调查范围与周边区域的联系 | 第28页 |
3.2 调查方案 | 第28-31页 |
3.2.1 调查分区 | 第28-30页 |
3.2.2 调查内容 | 第30页 |
3.2.3 操作程序 | 第30-31页 |
3.3 问卷设计 | 第31-32页 |
第四章 骑楼城景观现状调查 | 第32-54页 |
4.1 骑楼景观的序列与空间 | 第32-40页 |
4.1.1 骑楼景观的平面序列与围合 | 第32-34页 |
4.1.2 骑楼景观的立面序列 | 第34-36页 |
4.1.3 骑楼景观的空间尺度 | 第36-40页 |
4.2 骑楼景观的立面形态 | 第40-47页 |
4.2.1 立面形式 | 第40-41页 |
4.2.2 立面装饰 | 第41-47页 |
4.3 骑楼景观的景观节点与景观小品 | 第47-51页 |
4.3.1 广场 | 第47-49页 |
4.3.2 牌坊 | 第49-50页 |
4.3.3 景观小品 | 第50-51页 |
4.4 梧州市骑楼景观与广州、北海骑楼景观的简要对比 | 第51-52页 |
4.5 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问卷调查分析 | 第54-77页 |
5.1 受众群体分析 | 第54-56页 |
5.2 行为模式分析 | 第56-62页 |
5.2.1 行为动机 | 第56-57页 |
5.2.2 行为偏好 | 第57-62页 |
5.3 满意度分析 | 第62-70页 |
5.3.1 景观满意度 | 第62-68页 |
5.3.2 社会文化满意度 | 第68-70页 |
5.4 参与度分析 | 第70-74页 |
5.4.1 公众活动参与态度 | 第70-71页 |
5.4.2 骑楼景观发展关注度 | 第71-73页 |
5.4.3 参与方式分析 | 第73-74页 |
5.5 骑楼景观与其他景观使用者行为模式对比 | 第74-75页 |
5.6 小结 | 第75-77页 |
第六章 景观现状优缺点与对策建议 | 第77-85页 |
6.1 现状优点 | 第77-79页 |
6.1.1 资源及空间形式丰富 | 第77页 |
6.1.2 政府部门的重视 | 第77-78页 |
6.1.3 公众活动丰富 | 第78-79页 |
6.1.4 获得青年群体的关心 | 第79页 |
6.2 存在的问题 | 第79-82页 |
6.2.1 开发区域过度集中 | 第79页 |
6.2.2 商业开发片面追求效益 | 第79-80页 |
6.2.3 立面翻新使得个性消失 | 第80页 |
6.2.4 街道空问带来交通压力 | 第80-81页 |
6.2.5 立体绿化缺乏规划引导 | 第81页 |
6.2.6 开发规划缺乏反馈机制 | 第81-82页 |
6.3 对策与建议 | 第82-85页 |
6.3.1 建立长期持续的数据调查与反馈评价机制 | 第82页 |
6.3.2 强化交通疏导管理 | 第82-83页 |
6.3.3 转变建筑保护重点 | 第83页 |
6.3.4 统一规划立体绿化 | 第83-84页 |
6.3.5 优化商业开发模式 | 第84-85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85-86页 |
结语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图表目录 | 第92-95页 |
附录 | 第95-99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95-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