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发展概述总结 | 第15-32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5页 |
2.1.1 自然生态的定义 | 第15页 |
2.1.2 人文生态的定义 | 第15页 |
2.2 河流生态健康的内涵 | 第15-20页 |
2.2.1 生态健康系统的提出与发展 | 第15-16页 |
2.2.2 国内外城市河流健康内涵研究发展 | 第16-18页 |
2.2.3 河流生态健康内涵确定 | 第18-20页 |
2.3 河流健康评价研究发展 | 第20-21页 |
2.4 河流生态健康评价研究成果 | 第21-31页 |
2.4.1 河流健康评价的方法 | 第21-24页 |
2.4.2 河流健康评价的指标与因子集 | 第24-31页 |
2.4.3 河流健康评价的实践应用 | 第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猎德涌自然与人文生态健康综合评价构建 | 第32-45页 |
3.1 猎德涌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特征 | 第32-40页 |
3.1.1 猎德涌历史发展 | 第32-36页 |
3.1.2 猎德涌自然现状特征 | 第36-37页 |
3.1.3 猎德涌人文现状特征 | 第37-40页 |
3.2 猎德涌生态健康内涵的界定 | 第40页 |
3.3 猎德涌生态健康综合评价的时空范围界定 | 第40-43页 |
3.3.1 猎德涌生态健康综合评价的空间范围界定 | 第41-42页 |
3.3.2 猎德涌神态健康综合评价时间范围界定 | 第42-43页 |
3.4 猎德涌生态健康综合评价技术路线和模型的确定 | 第43-44页 |
3.4.1 综合评价技术路线的确定 | 第43页 |
3.4.2 自然、人文生态评价模型的确定 | 第43-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猎德涌自然生态健康评价 | 第45-67页 |
4.1 自然生态健康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45-54页 |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确定 | 第45页 |
4.1.2 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45页 |
4.1.3 评价指标体系与标准的确定 | 第45-54页 |
4.2 自然生态健康评价过程 | 第54-65页 |
4.2.1 各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 第54-57页 |
4.2.2 各评价因子现状的评价 | 第57-65页 |
4.3 自然生态健康评价结果 | 第65-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猎德涌人文生态健康评价 | 第67-95页 |
5.1 人文生态健康评价体系建立 | 第67-73页 |
5.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的确定 | 第67页 |
5.1.2 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67页 |
5.1.3 评价指标体系与标准的确定 | 第67-73页 |
5.2 人文生态健康评价过程 | 第73-93页 |
5.2.1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 第73-76页 |
5.2.2 各评价因子现状的评价 | 第76-93页 |
5.3 人文生态健康评价结果 | 第93-9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六章 评价结论与改善建议 | 第95-106页 |
6.1 自然生态健康评价结论与改善建议 | 第95-99页 |
6.1.1 评价结果分析与结论 | 第95-96页 |
6.1.2 主要问题与改善建议 | 第96-99页 |
6.2 人文生态健康评价结论与改善建议 | 第99-105页 |
6.2.1 评价结果分析与结论 | 第99-101页 |
6.2.2 主要问题与改善建议 | 第101-105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1页 |
附录 | 第111-11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附件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