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诊断学论文--影像诊断学论文--核磁共振成像论文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精神分裂症多模态脑网络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1.1 精神分裂症疾病概述第13-15页
    1.2 基于磁共振脑成像的多模态脑网络研究方法第15-17页
        1.2.1 大脑静息态功能连接网络第15-16页
        1.2.2 大脑白质纤维连接网络第16页
        1.2.3 大脑形态学协变连接网络第16-17页
    1.3 精神分裂症脑网络研究现状第17-18页
    1.4 脑成像模式识别第18页
    1.5 本文的选题和研究内容第18-20页
    1.6 本论文的组织安排第20-21页
第二章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皮层下脑结构协变连接研究第21-29页
    2.1 引言第21-22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2-23页
        2.2.1 研究对象第22页
        2.2.2 扫描序列第22-23页
        2.2.3 图像处理第23页
        2.2.4 统计分析第23页
    2.3 结果第23-25页
        2.3.1 皮层下脑结构体积比较第24页
        2.3.2 皮层下脑结构协变连接比较第24-25页
    2.4 讨论第25-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29页
第三章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低频震荡和功能连接研究第29-37页
    3.1 引言第29-30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30-32页
        3.2.1 研究对象第30页
        3.2.2 扫描序列第30-31页
        3.2.3 图像处理第31页
        3.2.4 低频震荡振幅统计分析第31-32页
        3.2.5 功能连接分析第32页
        3.2.6 临床症状相关性分析第32页
    3.3 结果第32-35页
        3.3.1 低频震荡组间差异及症状相关第32-33页
        3.3.2 低频震荡异常相关的功能连接组间差异第33-35页
    3.4 讨论第35-36页
    3.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纹状体-皮层功能网络研究第37-46页
    4.1 引言第37-38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38-40页
        4.2.1 研究对象第38页
        4.2.2 数据采集与图像预处理第38页
        4.2.3 功能连接分析第38-39页
        4.2.4 临床症状预测分析第39-40页
        4.2.5 发育模型分析第40页
    4.3 结果第40-43页
        4.3.1 纹状体-皮层功能连接组间差异第41-42页
        4.3.2 异常纹状体-皮层功能连接预测患者阳性症状第42-43页
        4.3.3 发育异常的纹状体功能连接第43页
    4.4 讨论第43-45页
    4.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五章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大尺度脑功能网络研究第46-54页
    5.1 引言第46-47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47-49页
        5.2.1 研究对象第47页
        5.2.2 数据采集与图像预处理第47页
        5.2.3 脑功能网络拓扑属性分析第47-49页
        5.2.4 脑网络属性与年龄相关分析第49页
    5.3 结果第49-52页
        5.3.1 患者组脑网络全局拓扑属性异常第49-50页
        5.3.2 患者组脑网络局部拓扑属性异常第50-51页
        5.3.3 患者组局部网络属性与年龄相关性异常第51-52页
    5.4 讨论第52-53页
    5.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六章 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未患病同胞脑结构连接网络研究第54-61页
    6.1 引言第54页
    6.2 材料与方法第54-58页
        6.2.1 研究对象第54-55页
        6.2.2 数据采集与图像预处理第55-56页
        6.2.3 脑结构网络拓扑属性分析第56-58页
    6.3 结果第58-59页
        6.3.1 患者和同胞小世界网络异常第58页
        6.3.2 患者和同胞最小生成树网络异常第58-59页
    6.4 讨论第59-60页
    6.5 本章小节第60-61页
第七章 基于稀疏表示的脑网络模式识别算法和应用研究第61-68页
    7.1 引言第61-62页
    7.2 材料与方法第62-64页
        7.2.1 仿真数据设计第62-63页
        7.2.2 随机结构稀疏特征提取算法设计第63页
        7.2.3 磁共振数据模式分类第63-64页
    7.3 结果第64-66页
        7.3.1 仿真数据算法比较第64-66页
        7.3.2 精神分裂症脑结构网络稀疏连接特征第66页
    7.4 讨论第66-67页
    7.5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68-71页
    8.1 本文总结第68-69页
    8.2 工作展望第69-71页
致谢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8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87-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模态磁共振影像的重性抑郁障碍研究
下一篇:焦虑和抑郁特质与催产素对面孔加工的影响:fMRI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