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港集装箱海铁联运量预测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本文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本文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集装箱海铁联运量预测研究 | 第10-11页 |
1.2.2 集装箱海铁联运线路研究 | 第11-13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3-15页 |
第2章 集装箱海铁联运系统概述 | 第15-24页 |
2.1 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基本概念 | 第15-16页 |
2.2 集装箱海铁联运系统的构成要素 | 第16-21页 |
2.2.1 基础设施 | 第17-18页 |
2.2.2 运输装备 | 第18-19页 |
2.2.3 运营主体 | 第19-21页 |
2.3 集装箱海铁联运系统的功能 | 第21-22页 |
2.3.1 空间和时间效用 | 第21页 |
2.3.2 运输资源整合功能 | 第21-22页 |
2.3.3 低碳环保功能 | 第22页 |
2.4 集装箱海铁联运系统的特点 | 第22-24页 |
第3章 大连港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现状分析 | 第24-32页 |
3.1 大连港海铁联运发展概况 | 第24-25页 |
3.2 大连港海铁联运发展的现状 | 第25-27页 |
3.2.1 港口经营现状 | 第25-26页 |
3.2.2 腹地货源现状 | 第26-27页 |
3.2.3 港口政策现状 | 第27页 |
3.3 大连港海铁联运发展的竞争态势分析 | 第27-32页 |
3.3.1 港口自身条件对比 | 第28-29页 |
3.3.2 腹地发展情况对比 | 第29-30页 |
3.3.3 铁路网条件对比 | 第30-32页 |
第4章 大连港集装箱海铁联运运量预测 | 第32-43页 |
4.1 集装箱海铁联运运量的影响因素 | 第32-34页 |
4.1.1 经济发展情况 | 第32页 |
4.1.2 技术发展情况 | 第32-33页 |
4.1.3 运输网络的布局与运输能力 | 第33页 |
4.1.4 政策因素 | 第33页 |
4.1.5 其他运输方式竞争 | 第33-34页 |
4.2 集装箱海铁联运运量的预测方法 | 第34-38页 |
4.2.1 灰色GM(1,1)预测模型 | 第34-36页 |
4.2.2 回归预测模型 | 第36-37页 |
4.2.3 组合预测模型 | 第37-38页 |
4.3 大连港集装箱海铁联运量预测 | 第38-41页 |
4.3.1 大连港腹地经贸发展情况分析 | 第38-39页 |
4.3.2 大连港海铁联运的货源分析 | 第39页 |
4.3.3 大连港海铁联运量预测结果 | 第39-41页 |
4.4 大连港吸引货主的措施建议 | 第41-43页 |
第5章 大连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线路分析 | 第43-47页 |
5.1 大连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线路设计的思路 | 第43页 |
5.2 大连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的重点线路设计 | 第43-45页 |
5.3 大连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备选线路设计 | 第45-47页 |
第6章 促进大连港海铁联运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7-51页 |
6.1 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的国际经验 | 第47-49页 |
6.1.1 良好的交通区位和广阔的腹地货源 | 第47-48页 |
6.1.2 完善的铁路网络和运营组织 | 第48页 |
6.1.3 良好的制度和政策支持 | 第48-49页 |
6.2 促进大连港海铁联运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9-51页 |
6.2.1 促进过境集装箱班列发展 | 第49页 |
6.2.2 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 第49-50页 |
6.2.3 加强无水港建设 | 第50-51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