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幸福感及其个案干预研究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第10-25页
    1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第10页
    2 学校幸福感内涵与测评第10-16页
        2.1 学校幸福感的内涵第10-11页
        2.2 学校幸福感的测评第11-16页
            2.2.1 主观体验视角下的学校幸福感测评框架第12页
            2.2.2 自我实现视角下的学校幸福感测评框架第12-15页
            2.2.3 干预学校幸福感视角下的学校幸福感测评框架第15-16页
    3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幸福感的基本状况第16-17页
    4 学校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与启示第17-20页
        4.1 同伴第17-18页
        4.2 教师第18-19页
        4.3 家庭因素第19页
        4.4 人格第19-20页
    5 学校幸福感的干预研究与启示第20-23页
        5.1 社会情绪学习项目第20-21页
        5.2 感恩项目第21-22页
        5.3 性格优势项目第22-23页
    6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本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第23-25页
        6.1 已有研究的不足第23-24页
        6.2 研究问题第24页
        6.3 研究假设第24-25页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第25-56页
    研究1 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幸福感的特点与影响因素第27-34页
        1.研究方法第28-29页
            1.1 被试第28页
            1.2 研究工具第28-29页
                1.2.1 学校幸福感第28页
                1.2.2 教师支持第28页
                1.2.3 友谊质量第28-29页
            1.3 施测程序第29页
        2 研究结果第29-31页
            2.1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幸福感状况第29-30页
            2.2 相关分析第30-31页
            2.3 友谊质量和教师支持对不同留守类别儿童的学校幸福感的预测作用第31页
        3 讨论第31-34页
            3.1 留守初中生学校幸福感特点第31-32页
            3.2 留守儿童的学校幸福感在不同背景变量上的方差分析第32页
            3.3 教师支持、友谊质量与学校幸福感的关系第32-34页
    研究2 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幸福感的个案干预研究第34-56页
        1 研究思路与研究问题第34-36页
        2 个案干预方案第36-43页
            2.1 干预内容第36-39页
                2.1.1 学业效能感第36页
                2.1.2 学习快乐第36-37页
                2.1.3 学校联结第37-38页
                2.1.4 教育目的第38-39页
            2.2 干预措施第39-43页
                2.2.1 干预学业效能感的措施:作业批改第41页
                2.2.2 干预学业效能感的措施:优点轰炸(鼓励)第41页
                2.2.3 干预学习快乐的措施:因材施教第41页
                2.2.4 干预学校联结的措施:主题班会团体辅导第41-42页
                2.2.5 干预学校联结性、教育目的的措施:我们聊一聊第42-43页
        3 干预实施过程第43-46页
            3.1 研究方法第44-46页
                3.1.1 被试第44页
                3.1.2 研究工具第44-46页
        4 干预效果评估第46-53页
            4.1 干预效果的量化评估第46-47页
            4.2 干预效果的质性评估第47-53页
                4.2.1 LYL的干预效果评估第47-49页
                4.2.2 LYZ的干预效果评估第49-51页
                4.2.3 LYP的干预效果评估第51-53页
        5 讨论第53-54页
            5.1 关于个案干预的效果分析第53-54页
            5.2 关于干预措施的效果分析第54页
        6 干预方案存在的局限第54-56页
第三部分 综合讨论与教育建议第56-58页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6页
附录第66-72页
致谢第72-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目标定向与创造力的关系--基本心理需要和自主性动机的中介作用
下一篇:团体沙盘游戏对中年级小学生攻击行为的干预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