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15-23页 |
1.2.1 不同时期的汉语语序观 | 第15-20页 |
1.2.2 汉语语序研究的范围 | 第20-23页 |
1.3 拟突破的方面 | 第23-24页 |
1.4 结构安排与语料来源 | 第24-26页 |
1.4.1 结构安排 | 第24-25页 |
1.4.2 语料来源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标记理论和语序研究的三个平面 | 第26-53页 |
2.1 标记理论 | 第27-32页 |
2.1.1 标记理论的演变 | 第27-29页 |
2.1.2 标记现象的认知解释 | 第29-31页 |
2.1.3 标记理论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运用 | 第31-32页 |
2.2 问题的提出 | 第32-33页 |
2.3 “把”字句的标记性研究 | 第33-49页 |
2.3.1 句法上的标记等级 | 第34-39页 |
2.3.2 语义上的标记等级 | 第39-41页 |
2.3.3 语用上的标记等级 | 第41-47页 |
2.3.4 “把”字句的语法意义和标记模式 | 第47-49页 |
2.4 标记度和语序三个平面标记模式的验证 | 第49-52页 |
2.4.1 “被”字句的句法语序 | 第49-50页 |
2.4.2 “被”字句的语义语序 | 第50页 |
2.4.3 “被”字句的语用语序 | 第50-52页 |
2.4.4 “被”字句的语法意义和标记模式 | 第5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三章 可及性理论和“限定性成分+NP”结构研究 | 第53-74页 |
3.1 可及性理论 | 第53-57页 |
3.1.1 类型学中可及性理论 | 第53-54页 |
3.1.2 语篇回指称研究中的可及性理论 | 第54-55页 |
3.1.3 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可及性理论 | 第55-57页 |
3.2 问题的提出 | 第57-58页 |
3.3 “限定成分+NP”结构的语序特点和性质 | 第58-65页 |
3.3.1 人称代词>数量、指量成分的认知理据 | 第59-60页 |
3.3.2 NP 对短语性质的制约和影响 | 第60-64页 |
3.3.3 关于数量和指量成分的说明 | 第64-65页 |
3.4 “限定成分+NP”结构的可及性差异和语序选择 | 第65-68页 |
3.4.1 偏正的“限定成分+NP”结构倾向作句法成分 | 第66页 |
3.4.2 同位的“限定成分+NP”结构倾向作话题 | 第66-68页 |
3.5 “限定成分+NP”结构的话语功能 | 第68-72页 |
3.5.1 话题的性质 | 第68-69页 |
3.5.2 人称代词的话语功能 | 第69-71页 |
3.5.3 区分“人称代词+作为+NP”结构 | 第71-7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四章 构式理论与现代汉语可离析结构研究 | 第74-93页 |
4.1 构式理论 | 第74-78页 |
4.1.1 构式语法的发展阶段 | 第74-75页 |
4.1.2 构式的内涵 | 第75-76页 |
4.1.3 构式的特点 | 第76-77页 |
4.1.4 汉语对构式语法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 | 第77-78页 |
4.2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4.3 可隔开双音节动结式“V+RV” | 第78-85页 |
4.3.1 研究的对象 | 第79页 |
4.3.2 可隔开双音节动结式“V+Rv”构式特点 | 第79-84页 |
4.3.3 可隔开式“V+RV”中 V 与 Rv 的关系 | 第84页 |
4.3.4 “V+Rv”隔开前后的语用差异 | 第84-85页 |
4.4 “N+多+M”和“N +M+多” | 第85-91页 |
4.4.1 研究的对象 | 第85-86页 |
4.4.2 “N+多+M”和“N +M+多”表示的数量范围 | 第86页 |
4.4.3 “多”的性质 | 第86-87页 |
4.4.4 “多”在不同位置上的原因 | 第87-88页 |
4.4.5 “N+M+多”的构式特点 | 第88-91页 |
4.4.6 一个特殊的位数“十” | 第9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五章 焦点理论和现代汉语焦点表达的游移 | 第93-106页 |
5.1 焦点理论 | 第93-98页 |
5.1.1 功能和形式学派对焦点的研究 | 第93-95页 |
5.1.2 汉语学界对焦点的研究 | 第95-98页 |
5.2 问题的提出 | 第98页 |
5.3 “是 的”标记焦点的差异 | 第98-104页 |
5.3.1 主语焦点化的具体表现 | 第99-101页 |
5.3.2 谓语焦点化的具体表现 | 第101-102页 |
5.3.3 状语焦点化的具体表现 | 第102-103页 |
5.3.4 宾语焦点化的具体表现 | 第103-104页 |
5.4 “是”和“的”的位置选择和功能中和 | 第104-10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六章 信息理论和现代汉语移位现象的语法后果 | 第106-134页 |
6.1 信息理论 | 第106-112页 |
6.1.1 语言信息理论的沿承 | 第106-107页 |
6.1.2 韩礼德对信息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 第107-110页 |
6.1.3 不同的句子功能观 | 第110-111页 |
6.1.4 国内语言学界对信息理论的运用 | 第111-112页 |
6.2 问题的提出 | 第112-113页 |
6.3 关于几个问题的厘清 | 第113-117页 |
6.3.1 “易位”还是“移位” | 第114-115页 |
6.3.2 “重读”还是“轻读” | 第115-116页 |
6.3.3 信息结构和句法结构 | 第116-117页 |
6.4 “信息量”的表达和移位性质的差异 | 第117-128页 |
6.4.1 人称代词的移位 | 第117-119页 |
6.4.2 名词性成份的移位 | 第119-120页 |
6.4.3 动词性成份的移位 | 第120-122页 |
6.4.4 介词结构的移位 | 第122-123页 |
6.4.5 副词的移位 | 第123-128页 |
6.5 移位产生的语法后果 | 第128-131页 |
6.5.1 句末话题焦点 | 第129页 |
6.5.2 句末话语标记 | 第129-130页 |
6.5.3 句末语气焦点 | 第130-131页 |
6.6 移位造成语法后果的认知解释 | 第131-133页 |
6.6.1 “句末话题焦点”形成的动因 | 第131-132页 |
6.6.2 “句末语气焦点”形成的动因 | 第132-133页 |
6.6.3 “句末话语标记”形成的动因 | 第133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第七章 “图形—背景”理论和汉语复句变异语序研究 | 第134-172页 |
7.1 “图形—背景”理论 | 第134-138页 |
7.1.1 理论的来源与发展 | 第134-136页 |
7.1.2 “图形—背景”理论在汉语中的应用 | 第136-138页 |
7.2 问题的提出 | 第138-141页 |
7.2.1 关于复句语序变异的研究 | 第138-139页 |
7.2.2 关于复句语序变异的性质 | 第139-141页 |
7.2.3 本章研究的范围 | 第141页 |
7.3 因果类复句语序变异考察 | 第141-156页 |
7.3.1 因果复句语序变异的表现形式 | 第144-150页 |
7.3.2 因果复句语序变异的动因 | 第150-154页 |
7.3.3 因果复句语序变异的认知机制 | 第154-156页 |
7.4 条件复句语序变异考察 | 第156-162页 |
7.4.1 表“充足条件”复句的语序变异 | 第157-158页 |
7.4.2 表“必要条件”复句的语序变异 | 第158-160页 |
7.4.3 表“无条件”复句的语序变异 | 第160-161页 |
7.4.4 语序变异和标记的互动 | 第161-162页 |
7.5 假设复句语序变异考察 | 第162-165页 |
7.5.1 假设分句直接后置 | 第163页 |
7.5.2 与“的话”搭配的选择性后置 | 第163-164页 |
7.5.3 假设分句后置和主观性 | 第164-165页 |
7.6 转折复句的语序变异考察 | 第165-169页 |
7.6.1 转折复句语序变异的表现形式 | 第166-167页 |
7.6.2 转折复句语序变异的认知动因和机制 | 第167-169页 |
7.7 目的复句的语序变异考察 | 第169-170页 |
7.8 本章小结 | 第170-172页 |
第八章 结语 | 第172-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8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88-189页 |
致谢 | 第189-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