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引言 | 第9-12页 |
1.1.1 沥青混凝土心墙坝的发展历史 | 第9-12页 |
1.1.2 沥青混凝土防渗结构的特点 | 第12页 |
1.2 水工沥青混凝土心墙材料蠕变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水工沥青混凝土蠕变特性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蠕变试验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蠕变模型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目前蠕变研究中的不足 | 第15-16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水工沥青混凝土原材料性能及配合比设计 | 第17-32页 |
2.1 水工沥青混凝土组成 | 第17-20页 |
2.1.1 沥青 | 第17-18页 |
2.1.2 填料 | 第18页 |
2.1.3 细骨料 | 第18-19页 |
2.1.4 粗骨料 | 第19-20页 |
2.2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20-30页 |
2.2.1 矿料级配 | 第20-22页 |
2.2.2 沥青含量 | 第22页 |
2.2.3 沥青混凝土配合比初选 | 第22-27页 |
2.2.4 确定最优配合比 | 第27-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3 水工沥青混凝土三轴蠕变特性研究 | 第32-49页 |
3.1 概述及试验方案 | 第32-33页 |
3.1.1 沥青混凝土蠕变概述 | 第32页 |
3.1.2 本文蠕变试验方案 | 第32-33页 |
3.2 水工沥青混凝土静力三轴试验 | 第33-37页 |
3.2.1 静力三轴试验设备 | 第33-34页 |
3.2.2 试验内容 | 第34-35页 |
3.2.3 试验成果 | 第35-36页 |
3.2.4 静力三轴试验结论 | 第36-37页 |
3.3 分别加载和分级加载下沥青混凝土三轴蠕变试验 | 第37-39页 |
3.3.1 试验设备 | 第37-38页 |
3.3.2 试验内容 | 第38-39页 |
3.3.3 试验结果 | 第39页 |
3.4 两种加载方式下试验结果分析与研究 | 第39-46页 |
3.4.1 Boltzmann叠加原理的应用 | 第40-42页 |
3.4.2 陈氏法的应用 | 第42-44页 |
3.4.3 两种叠加方法结果比较 | 第44-46页 |
3.5 基于分级加载方式下系统的蠕变试验 | 第46-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基于分级加载方式下沥青混凝土的本构模型研究 | 第49-72页 |
4.1 沥青混凝土的粘弹性性质 | 第49-54页 |
4.1.1 粘弹性理论 | 第49页 |
4.1.2 粘弹性材料性质 | 第49-51页 |
4.1.3 粘弹性力学的两个基本模型和元件 | 第51-54页 |
4.2 基于长江科学院六参数蠕变模型试验曲线回归分析 | 第54-60页 |
4.2.1 模型介绍 | 第54页 |
4.2.2 模型参数的确定与回归分析 | 第54-60页 |
4.3 基于Burgers四参数模型试验曲线回归分析 | 第60-68页 |
4.3.1 模型介绍 | 第60-62页 |
4.3.2 模型参数的确定与回归分析 | 第62-68页 |
4.4 两个模型拟合结果比较分析 | 第68-7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2-75页 |
5.1 本文的创新点 | 第72页 |
5.2 结论 | 第72-74页 |
5.3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