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6-17页 |
1.5.1 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16页 |
1.5.2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涵义、内容及其意义 | 第17-24页 |
2.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涵义 | 第17-19页 |
2.1.1 责任感 | 第17-18页 |
2.1.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 第18页 |
2.1.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 | 第18-19页 |
2.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2.2.1 培育国家责任感 | 第19页 |
2.2.2 培育集体责任感 | 第19页 |
2.2.3 培育家庭责任感 | 第19-20页 |
2.2.4 培育生态责任感 | 第20页 |
2.2.5 培育自我责任感 | 第20页 |
2.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重要意义 | 第20-24页 |
2.3.1 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 第20-21页 |
2.3.2 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 | 第21-22页 |
2.3.3 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 | 第22页 |
2.3.4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 第22-24页 |
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现状分析 | 第24-37页 |
3.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取得的主要成绩 | 第24-28页 |
3.1.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得到重视 | 第25页 |
3.1.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途径得到拓展 | 第25-26页 |
3.1.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效果彰显 | 第26-28页 |
3.2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28-32页 |
3.2.1 培育的内容不够丰富 | 第28-29页 |
3.2.2 培育的方法单一 | 第29-30页 |
3.2.3 大学生自我培育主动性不够 | 第30-31页 |
3.2.4 校内外之间沟通协作不够 | 第31-32页 |
3.3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2-37页 |
3.3.1 部分高校对培育工作认识不到位 | 第32-33页 |
3.3.2 大学生自身认知的不足 | 第33-34页 |
3.3.3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 第34-35页 |
3.3.4 培育未形成合力 | 第35-37页 |
4 完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对策 | 第37-49页 |
4.1 提高高校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认识 | 第37-38页 |
4.1.1 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作用的认识 | 第37页 |
4.1.2 树立正确的培育理念 | 第37-38页 |
4.1.3 凸显对教师言传身教重要性的认识 | 第38页 |
4.2 丰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内容 | 第38-40页 |
4.2.1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38-39页 |
4.2.2 以专题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认知 | 第39页 |
4.2.3 加强对大学生的“三化”教育 | 第39-40页 |
4.3 优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方法 | 第40-41页 |
4.3.1 隐性教育法 | 第40-41页 |
4.3.2 角色体验法 | 第41页 |
4.3.3 实践锻炼法 | 第41页 |
4.4 增强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培育中的主动性 | 第41-43页 |
4.4.1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 | 第41-42页 |
4.4.2 引导大学生正确自我定位 | 第42页 |
4.4.3 发挥朋辈群体的积极引领作用 | 第42-43页 |
4.5 优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环境 | 第43-46页 |
4.5.1 构建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 | 第43-44页 |
4.5.2 创建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 第44-45页 |
4.5.3 营造和谐有爱的家庭环境 | 第45-46页 |
4.6 形成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合力 | 第46-49页 |
4.6.1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各个阶段要形成合力 | 第46页 |
4.6.2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要形成合力 | 第46-47页 |
4.6.3 学校、家庭、社会应协同配合形成合力 | 第47-49页 |
结束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