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6页 |
1.3.1 文献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文献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3 文献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4 主要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8-30页 |
2.1 共生理论研究综述 | 第18-26页 |
2.1.1 共生理论概括 | 第18-19页 |
2.1.2 共生理论的要素及关系 | 第19-23页 |
2.1.3 共生理论的基本原理及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2.2 县域电子商务研究综述 | 第26-30页 |
2.2.1 县域电商的特征 | 第26-27页 |
2.2.2 县域电商模式的分类 | 第27-28页 |
2.2.3 县域电商的内涵 | 第28-30页 |
第3章 基于共生理论的县域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分析 | 第30-36页 |
3.1 共生单元的现状及问题 | 第30-32页 |
3.1.1 核心单元的现状及问题 | 第30页 |
3.1.2 支持单元的现状及问题 | 第30-31页 |
3.1.3 辅助单元的现状及问题 | 第31-32页 |
3.2 共生环境的现状及问题 | 第32-33页 |
3.2.1 政府方面的现状及问题 | 第32-33页 |
3.2.2 经济方面的现状及问题 | 第33页 |
3.3 共生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 第33-36页 |
3.3.1 与产业相关的现状及问题 | 第33-34页 |
3.3.2 与利益主体相关的现状及问题 | 第34-36页 |
第4章 基于共生理论的县域电子商务利益主体分析 | 第36-44页 |
4.1 县域电子商务利益主体及相互关系 | 第36-38页 |
4.1.1 利益主体分类 | 第36-37页 |
4.1.2 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 第37-38页 |
4.2 县域电子商务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及利益需求 | 第38-44页 |
4.2.1 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 | 第38-40页 |
4.2.2 利益主体的利益需求 | 第40-44页 |
第5章 县域电子商务演进特征及共生模式 | 第44-52页 |
5.1 县域电子商务模式演进特征 | 第44-46页 |
5.1.1 循环和融合性 | 第44-45页 |
5.1.2 经济增值性 | 第45页 |
5.1.3 关联和群落性 | 第45-46页 |
5.2 县域电子商务共生模式类型 | 第46-50页 |
5.2.1 寄生模式 | 第46-47页 |
5.2.2 偏利共生模式 | 第47-48页 |
5.2.3 偏害共生模式 | 第48-49页 |
5.2.4 互利共生模式 | 第49-50页 |
5.3 县域电子商务共生结构 | 第50-52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2-5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2-54页 |
6.1.1 界定了县域电商模式的构成维度 | 第52页 |
6.1.2 界定了共生理论的内涵以及县域电商的构成维度 | 第52-53页 |
6.1.3 县域电商离不开共生发展模式 | 第53页 |
6.1.4 县域电商通过模式创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加快城镇化进程 | 第53-54页 |
6.1.5 县域电商的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合作促进其发展 | 第54页 |
6.2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