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7-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8-24页 |
1.2.1 国外研究方面 | 第18-19页 |
1.2.2 国内研究方面 | 第19-24页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24-2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 第25-28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1.4.2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8-3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8-32页 |
2.1.1 兵团团场概念 | 第28页 |
2.1.2 体制的概念 | 第28页 |
2.1.3 管理体制的概念 | 第28页 |
2.1.4 兵团团场管理体制创新 | 第28-29页 |
2.1.5 本文对兵团团场管理体制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29-32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32-34页 |
2.2.1 制度变迁理论 | 第32页 |
2.2.2 产权理论 | 第32-33页 |
2.2.3 创新驱动理论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兵团团场管理体制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第34-58页 |
3.1 团场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 第34-40页 |
3.1.1 以“军”为主的部队体制时期(1949年10月至1954年10月) | 第34-35页 |
3.1.2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时期(1954年10月至1975年3月) | 第35-36页 |
3.1.3 农垦总局时期(1975年3月至1981年12月) | 第36-37页 |
3.1.4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时期(1982年1月至今) | 第37-40页 |
3.2 团场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变迁分析 | 第40-45页 |
3.2.1 团场管理体制变迁的路径依赖 | 第40-43页 |
3.2.2 团场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变迁的方式 | 第43-45页 |
3.3 团场管理体制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分析 | 第45-52页 |
3.3.1 现有团场管理体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 第45-49页 |
3.3.2 现有团场管理体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 第49-50页 |
3.3.3 现有团场管理体制对新疆稳定的影响分析 | 第50-52页 |
3.4 团场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 第52-57页 |
3.4.1 兵团团场行政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 第52-53页 |
3.4.2 兵团团场经济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 第53-54页 |
3.4.3 兵团团场社会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 第54-55页 |
3.4.4 兵团团场维稳戍边体制存在问题 | 第55-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兵团团场管理体制创新理论框架与思路 | 第58-86页 |
4.1 兵团团场功能重新定位 | 第58页 |
4.2 新形势下团场管理体制创新目标 | 第58-59页 |
4.3 团场管理体制创新思路 | 第59页 |
4.4 团场管理体制创新内容 | 第59-63页 |
4.4.1 行政管理体制 | 第59-60页 |
4.4.2 经济体制 | 第60-61页 |
4.4.3 社会管理体制 | 第61-62页 |
4.4.4 维稳戍边体制 | 第62-63页 |
4.5 团场分类管理体制改革的提出 | 第63-85页 |
4.5.1 实践依据 | 第63-64页 |
4.5.2 理论依据 | 第64-65页 |
4.5.3 分类管理的必要性 | 第65-67页 |
4.5.4 团场分类研究 | 第67-8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五章 新疆兵团团场管理体制改革绩效分析 | 第86-135页 |
5.1 改革试点团场运行情况调研简介 | 第86-93页 |
5.1.1 实地调研 | 第86-89页 |
5.1.2 问卷调研 | 第89-93页 |
5.2 调研结果分析 | 第93-109页 |
5.2.1 行政职能转变方面 | 第95-98页 |
5.2.2 经济体制改革方面 | 第98-104页 |
5.2.3 社会管理方面 | 第104页 |
5.2.4 维稳戍边方面 | 第104-109页 |
5.3 兵团改革试点团场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 第109-113页 |
5.3.1 有关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研究 | 第109-111页 |
5.3.2 评价指标体系指标设置原则 | 第111页 |
5.3.3 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 第111-113页 |
5.4 主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 第113-121页 |
5.4.1 结构方程模型 | 第114-115页 |
5.4.2 模型的构建及其实现 | 第115-121页 |
5.5 确定指标体系权重 | 第121-124页 |
5.5.1“客观”评价指标体权重设计 | 第122-123页 |
5.5.2“主观”评价指标体权重设计 | 第123-124页 |
5.6 改革试点团场管理体制运行绩效评价过程 | 第124-131页 |
5.6.1 改革试点团场管理体制运行绩效客观评价过程 | 第124-128页 |
5.6.2 改革试点团场管理体制运行绩效主观评价过程 | 第128-131页 |
5.7 改革试点团场管理体制运行绩效总体评价与问题分析 | 第131-134页 |
5.7.1 改革试点团场管理体制运行绩效的总体评价 | 第131页 |
5.7.2 改革试点团场管理体制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 第131-134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六章 兵团团场管理体制创新典型案例 | 第135-143页 |
6.1 团场行政管理体制:“团镇合一”模式探索 | 第135-137页 |
6.1.1 主要做法 | 第135页 |
6.1.2 主要模式 | 第135-136页 |
6.1.3 实践经验与启示 | 第136-137页 |
6.2 团场经济管理体制:团场经营性公司探索 | 第137-139页 |
6.2.1 主要做法 | 第137-138页 |
6.2.2 实践效果 | 第138页 |
6.2.3 经验与启示 | 第138-139页 |
6.3 团场社会管理探索:以七师125团为例 | 第139-141页 |
6.3.1 主要做法 | 第139页 |
6.3.2 实践效果 | 第139-140页 |
6.3.3 经验与启示 | 第140-141页 |
6.4 团场维稳戍边探索:以第十师185团为例 | 第141-142页 |
6.4.1 主要做法 | 第141页 |
6.4.2 实践效果 | 第141页 |
6.4.3 经验与启示 | 第141-14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42-143页 |
第七章 完善团场分类管理体制创新措施 | 第143-156页 |
7.1 不同团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措施 | 第143-145页 |
7.1.1 经济发展型团场 | 第143-144页 |
7.1.2 维稳戍边型团场 | 第144页 |
7.1.3 行政管理体制创新配套措施 | 第144-145页 |
7.2 不同团场经济管理体制创新措施 | 第145-149页 |
7.2.1 经济发展型团场 | 第145-146页 |
7.2.2 维稳戍边型团场 | 第146-147页 |
7.2.3 生态型团场 | 第147-149页 |
7.3 不同团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措施 | 第149-151页 |
7.3.1 经济发展型团场 | 第149-150页 |
7.3.2 维稳戍边型团场 | 第150-151页 |
7.4 不同团场维稳戍边体制创新措施 | 第151-154页 |
7.4.1 经济发展型团场 | 第152-153页 |
7.4.2 维稳戍边型团场 | 第153-154页 |
7.5 进一步完善改革配套措施 | 第154-156页 |
7.5.1 积极化解团场负债问题 | 第154页 |
7.5.2 推进“兵师团”三级系统性、整体性改革 | 第154-155页 |
7.5.3 健全相关制度 | 第155-156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56-158页 |
8.1 全文总结 | 第156-157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157-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8页 |
附录一 | 第168-175页 |
附录二 | 第175-178页 |
附录三 | 第178-180页 |
致谢 | 第180-18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81-182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