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国内研究梳理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透视 | 第11-12页 |
1.3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基本思路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3-15页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5-23页 |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20页 |
2.1.1 价值观 | 第15页 |
2.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第15-16页 |
2.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16-18页 |
2.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机制 | 第18-20页 |
2.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机制确立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 | 第20页 |
2.2.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 第20-21页 |
2.2.3 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 | 第21页 |
2.2.4 思想教育多次反复规律的理论 | 第21-23页 |
3 大学生价值观的演变历程及现状审视 | 第23-33页 |
3.1 大学生价值观的演变过程 | 第23-26页 |
3.1.1 改革开放前的价值观 | 第23页 |
3.1.2 改革开放后的价值观 | 第23-26页 |
3.2 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分析 | 第26-29页 |
3.2.1 价值主体向上性 | 第26-27页 |
3.2.2 价值取向多样性 | 第27页 |
3.2.3 价值认知矛盾性 | 第27-28页 |
3.2.4 价值行为盲目性 | 第28页 |
3.2.5 价值追求功利性 | 第28-29页 |
3.3 大学生思想变化规律 | 第29-33页 |
3.3.1 经济决定性规律 | 第29页 |
3.3.2 政治控制性规律 | 第29-30页 |
3.3.3 文化渗透性规律 | 第30页 |
3.3.4 思想变化反复性规律 | 第30-31页 |
3.3.5 思想变化不平衡性规律 | 第31-33页 |
4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机制构建的影响因素 | 第33-41页 |
4.1 国际背景 | 第33-34页 |
4.1.1 当代世界发展的新趋势 | 第33-34页 |
4.1.2 当代世界发展新趋势的影响 | 第34页 |
4.2 社会环境 | 第34-36页 |
4.2.1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特点 | 第34-35页 |
4.2.2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 | 第35-36页 |
4.3 学校环境 | 第36-38页 |
4.3.1 学校教育的特点 | 第36-37页 |
4.3.2 当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影响 | 第37-38页 |
4.4 家庭环境 | 第38-41页 |
4.4.1 家庭教育的特点 | 第38-39页 |
4.4.2 家庭教育中传统价值观教育的缺失 | 第39-41页 |
5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机制的构建 | 第41-51页 |
5.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41-42页 |
5.1.1 科学性原则 | 第41页 |
5.1.2 时代性原则 | 第41页 |
5.1.3 方向性原则 | 第41-42页 |
5.1.4 整体性原则 | 第42页 |
5.1.5 差异性原则 | 第42页 |
5.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构建需要把握的关系 | 第42-45页 |
5.2.1 正确处理一元主导与多元发展的关系 | 第42-43页 |
5.2.2 正确处理“他教”与“自教”的关系 | 第43-44页 |
5.2.3 正确处理知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关系 | 第44-45页 |
5.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选择 | 第45-51页 |
5.3.1 强化认同,构建学习教育机制 | 第45-46页 |
5.3.2 有效奖惩,构建激励保障机制 | 第46-47页 |
5.3.3 发挥效应,构建示范带动机制 | 第47页 |
5.3.4 加强建设,构建环境育人机制 | 第47-48页 |
5.3.5 注重养成,构建行为实践机制 | 第48-49页 |
5.3.6 形成合力,构建共管工作机制 | 第49-51页 |
6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