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1.2 锥筒形件旋压工艺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1.3 曲母线形件旋压工艺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 1.4 内旋压工艺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 1.4.1 内旋压工艺特点 | 第20-21页 |
| 1.4.2 内旋压工艺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 1.5 旋压制品微观结构分析进展 | 第22-24页 |
|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第2章 锥筒形件内旋压成形工艺方案 | 第25-34页 |
| 2.1 引言 | 第25页 |
| 2.2 旋压工艺方案 | 第25-26页 |
| 2.3 旋压工艺参数 | 第26-29页 |
| 2.3.1 旋轮进给速度 | 第26页 |
| 2.3.2 减薄率 | 第26-27页 |
| 2.3.3 旋轮与芯模的距离 | 第27-28页 |
| 2.3.4 旋轮安装角 | 第28页 |
| 2.3.5 主轴转速 | 第28-29页 |
| 2.3.6 旋轮的形状、尺寸 | 第29页 |
| 2.4 毛坯的设计计算 | 第29-31页 |
| 2.4.1 锥筒形件的毛坯计算 | 第29-31页 |
| 2.4.2 曲母线形件的毛坯计算 | 第31页 |
| 2.4.3 毛坯的选取 | 第31页 |
| 2.5 试验坯料及工艺的确定 | 第31-33页 |
| 2.5.1 试验坯料 | 第31-32页 |
| 2.5.2 试验材料力学性能 | 第32-33页 |
| 2.5.3 工艺方案 | 第33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3章 锥筒形件退火-1 道次内旋压成形有限元模拟 | 第34-50页 |
| 3.1 引言 | 第34页 |
| 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4-36页 |
| 3.2.1 有限元模型 | 第34-35页 |
| 3.2.2 边界条件 | 第35-36页 |
| 3.2.3 毛坯网格划分 | 第36页 |
| 3.3 退火-小端起旋1道次成形模拟 | 第36-41页 |
| 3.3.1 工艺参数及材料属性 | 第36-37页 |
| 3.3.2 模拟结果分析 | 第37-41页 |
| 3.4 退火-大端起旋1道次成形模拟 | 第41-45页 |
| 3.4.1 工艺参数及材料属性 | 第41-42页 |
| 3.4.2 模拟结果分析 | 第42-45页 |
| 3.5 退火-大端起旋和退火小端起旋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45-49页 |
| 3.5.1 旋压力对比分析 | 第45-47页 |
| 3.5.2 三向应力对比分析 | 第47-48页 |
| 3.5.3 三向应变对比分析 | 第48-49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4章 锥筒形件中间淬火-2 道次内旋压成形有限元模拟 | 第50-67页 |
| 4.1 引言 | 第50页 |
| 4.2 两种工艺的工艺参数及材料属性 | 第50页 |
| 4.3 工艺3模拟结果分析 | 第50-56页 |
| 4.4 工艺4模拟结果分析 | 第56-61页 |
| 4.5 工艺3和工艺4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61-65页 |
| 4.5.1 旋压力对比分析 | 第61-63页 |
| 4.5.2 三向应力对比分析 | 第63-64页 |
| 4.5.3 三向应变对比分析 | 第64-65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第5章 2A14铝合金锥筒形旋压件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 | 第67-82页 |
| 5.1 引言 | 第67页 |
| 5.2 试验方法 | 第67-68页 |
| 5.2.1 旋压工艺试验 | 第67页 |
| 5.2.2 残余应力测试方法 | 第67页 |
| 5.2.3 硬度测试方法 | 第67-68页 |
| 5.2.4 组织分析方法 | 第68页 |
| 5.3 显微组织演变分析 | 第68-80页 |
| 5.4 力学性能测试及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80-81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结论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