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一、导论 | 第8-13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选题背景 | 第8页 |
2.选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第8-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1.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2.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二、英格尔哈特政治价值观理论的形成与体系建构 | 第13-24页 |
(一)英格尔哈特政治价值观理论的形成背景 | 第13-15页 |
1.时代背景 | 第13-14页 |
2.理论背景 | 第14页 |
3.英格尔哈特对理论的发展创新 | 第14-15页 |
(二)英格尔哈特政治价值观理论的体系建构 | 第15-24页 |
1.建构前提:物质主义与后物质主义的区分判定 | 第16-18页 |
2.建构过程:政治价值观的变迁模式确立 | 第18-22页 |
3.建构要素:政治价值观变迁的必要条件 | 第22-24页 |
三、英格尔哈特政治价值观理论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互动关系分析 | 第24-30页 |
(一)政治价值观理论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 | 第25-27页 |
(二)政治价值观理论与政治社会的互动关系 | 第27-30页 |
1.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日渐式微 | 第27-28页 |
2.新势力与新议题的发展空间更广阔 | 第28页 |
3.更多元化的政治参与模式 | 第28-30页 |
四、英格尔哈特政治价值观理论的思想价值和理论局限 | 第30-35页 |
(一)政治价值观理论的思想价值 | 第30-32页 |
1.基于个体层面的实证研究带来方法论的启示 | 第30-31页 |
2.注重人文关怀对社会的发展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 第31-32页 |
(二)政治价值观的理论局限 | 第32-35页 |
1.关键概念的定义十分模糊 | 第32-33页 |
2.对政治价值观的强制分野视角狭隘 | 第33页 |
3.西方普世主义忽视了文化的多样性 | 第33-35页 |
五、英格尔哈特政治价值观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启示 | 第35-40页 |
(一)政治价值观理论在中国的发展特点 | 第35-36页 |
1.中国的后物质主义仅得到了局部发展 | 第35页 |
2.中国不同代际间价值观取向的差异巨大 | 第35-36页 |
3.国际间的交流往来为中国后物质主义的发展拓宽了视野 | 第36页 |
(二)政治价值观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 第36-38页 |
1.对环保事业的热衷度呈上升趋势 | 第36-37页 |
2.更积极地政治参与和更多诉求的自我表达 | 第37页 |
3.民主意识的不断提高 | 第37-38页 |
(三)政治价值观理论带给中国的启示 | 第38-40页 |
1.要加强对新兴社会问题的关注 | 第38-39页 |
2.更做好详尽充分的调查研究 | 第39页 |
3.要顺应变化随时调整战略决策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附录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