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腔衰荡吸收光谱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0页 |
1.2 光谱技术与发展 | 第10-12页 |
1.3 新型激光吸收光谱 | 第12-14页 |
1.3.1 激光腔内吸收光谱(ICLAS) | 第12-13页 |
1.3.2 腔增强吸收光谱(CEAS) | 第13页 |
1.3.3 腔衰荡光谱(CRDS) | 第13-14页 |
1.4 论文工作安排 | 第14-16页 |
第2章 CRDS原理与系统组成 | 第16-31页 |
2.1 CRDS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6-18页 |
2.2 国内外CRDS技术的发展 | 第18-21页 |
2.2.1 国外CRDS技术的发展 | 第18-21页 |
2.2.2 国内CRDS技术的发展 | 第21页 |
2.3 CRDS的系统组成 | 第21-31页 |
2.3.1 光学谐振腔 | 第22-24页 |
2.3.2 谐振腔稳定存在的模式 | 第24-26页 |
2.3.3 高斯光束 | 第26-27页 |
2.3.4 模式匹配 | 第27-31页 |
第3章 CRDS系统设计与搭建 | 第31-62页 |
3.1 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31-32页 |
3.2 光源的选择与定标 | 第32-40页 |
3.2.1 光源介绍 | 第33-35页 |
3.2.2 光源定标 | 第35-36页 |
3.2.3 光纤准直器 | 第36-37页 |
3.2.4 光纤隔离器 | 第37-40页 |
3.3 吸收池的设计与加工 | 第40-48页 |
3.3.1 吸收池的设计要求 | 第40-41页 |
3.3.2 吸收池的设计与实现 | 第41-45页 |
3.3.3 光路设计和调节 | 第45-48页 |
3.4 AOM的选择与优化 | 第48-53页 |
3.4.1 AOM的选择 | 第48-50页 |
3.4.2 AOM触发电路设计 | 第50-53页 |
3.5 信号采集的设计与实现 | 第53-59页 |
3.5.1 探测器 | 第53-54页 |
3.5.2 信号采集要求 | 第54页 |
3.5.3 信号采集与处理软件 | 第54-59页 |
3.6 系统工作流程 | 第59-62页 |
第4章 CRDS系统电路测试 | 第62-81页 |
4.1 单门限触发电路 | 第62-63页 |
4.2 双门限触发电路 | 第63-66页 |
4.3 LM358-555单稳态触发电路 | 第66-73页 |
4.4 OPA2365-555单稳态触发电路 | 第73-76页 |
4.5 集成放大-触发电路 | 第76-80页 |
4.6 系统电路完善 | 第80-81页 |
第5章 CRDS信号获得与优化 | 第81-92页 |
5.1 衰荡信号的获得 | 第81-85页 |
5.2 衰荡信号的优化 | 第85-87页 |
5.2.1 拟合起始点问题 | 第85-86页 |
5.2.2 平均次数问题 | 第86-87页 |
5.3 H_2O的光腔衰荡吸收光谱 | 第87-9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2-95页 |
6.1 总结 | 第92-93页 |
6.2 创新点 | 第93-94页 |
6.3 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