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运动特征近场地震下半主动隔震结构减震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近场地震动 | 第11-12页 |
1.2.1 近场地震动的概念 | 第11-12页 |
1.2.2 近场地震动研究进展 | 第12页 |
1.3 结构减震控制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3.1 结构减震控制 | 第12-13页 |
1.3.2 被动控制系统 | 第13-14页 |
1.3.3 半主动控制系统与混合控制 | 第14-15页 |
1.4 智能材料 | 第15-16页 |
1.4.1 压电材料 | 第15页 |
1.4.2 电/磁流变液 | 第15-16页 |
1.4.3 形状记忆合金 | 第16页 |
1.4.4 超磁致伸缩材料 | 第16页 |
1.4.5 电/磁流变体 | 第16页 |
1.5 压电智能摩擦耗能系统 | 第16-18页 |
1.5.1 压电陶瓷驱动器 | 第16-17页 |
1.5.2 压电智能摩擦装置 | 第17-18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近场地震动的研究 | 第19-25页 |
2.1 近场的定义 | 第19页 |
2.2 近场地震动的特点 | 第19-21页 |
2.2.1 强集中性 | 第19-20页 |
2.2.2 滑冲效应 | 第20页 |
2.2.3 方向性效应 | 第20-21页 |
2.2.4 长周期脉冲特性 | 第21页 |
2.2.5 上盘效应 | 第21页 |
2.3 地震动的选择 | 第21-23页 |
2.3.1 远场地震动 | 第21-22页 |
2.3.2 滑冲效应和向前方向性效应地震动 | 第22-23页 |
2.4 地震动特征参数相关性 | 第23-24页 |
2.4.1 地震动特征参数 | 第23-24页 |
2.4.2 相关性概念 | 第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半主动隔震结构减震分析模型 | 第25-32页 |
3.1 隔震结构阻尼器模型 | 第25-27页 |
3.1.1 铅芯橡胶支座及分析模型 | 第25-26页 |
3.1.2 压电摩擦阻尼器分析模型 | 第26-27页 |
3.2 半主动隔震结构模型 | 第27页 |
3.3 模糊控制方法 | 第27-31页 |
3.3.1 模糊控制系统 | 第28-29页 |
3.3.2 模糊推理模型 | 第29-30页 |
3.3.3 基于模型的模糊控制器 | 第30-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近场地震下半主动隔震结构减震分析 | 第32-54页 |
4.1 隔震结构及阻尼器参数 | 第32-33页 |
4.2 LRB隔震结构响应分析 | 第33-34页 |
4.3 减震效果对比分析 | 第34-38页 |
4.3.1 近场地震动 | 第34页 |
4.3.2 峰值层间位移比较 | 第34-36页 |
4.3.3 峰值加速度比较 | 第36-37页 |
4.3.4 层间位移角比较 | 第37-38页 |
4.4 不同运动特征近场地震动下反应比较 | 第38-48页 |
4.4.1 性能评价指标 | 第39-40页 |
4.4.2 峰值基底剪力 | 第40-41页 |
4.4.3 峰值基底位移 | 第41-42页 |
4.4.4 层间位移角 | 第42-45页 |
4.4.5 峰值加速度 | 第45-47页 |
4.4.6 滞回曲线 | 第47-48页 |
4.5 地震动特征参数与结构反应相关性分析 | 第48-53页 |
4.5.1 地震动特征参数 | 第48页 |
4.5.2 地震动特征参数与隔震层最大位移 | 第48-49页 |
4.5.3 地震动特征参数与顶层最大加速度 | 第49-51页 |
4.5.4 地震动特征参数与顶层最大位移 | 第51-52页 |
4.5.5 地震动特征参数与基底位移 | 第52-5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