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9页 |
1.1 昆虫杆状病毒概述 | 第12-14页 |
1.1.1 昆虫杆状病毒家族成员及基因结构 | 第12-13页 |
1.1.2 昆虫杆状病毒的结构及生物学性质 | 第13-14页 |
1.2 BAC-TO-BAC 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 第14-16页 |
1.3 杆状病毒作为基因传递载体介导外源蛋白表达 | 第16-20页 |
1.3.1 杆状病毒介导外源蛋白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 | 第16-17页 |
1.3.2 杆状病毒介导外源蛋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 | 第17-20页 |
1.4 杆状病毒假型化技术 | 第20-22页 |
1.4.1 杆状病毒假型化技术的基础——囊膜糖蛋白gp64 | 第20-21页 |
1.4.2 杆状病毒假型化的原理 | 第21-22页 |
1.4.3 杆状病毒表面展示系统的特点 | 第22页 |
1.5 报告基因在重组杆状病毒技术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1.6 杆状病毒介导基因传递的应用 | 第24-26页 |
1.6.1 杆状病毒的作为基因传递载体的优势 | 第24页 |
1.6.2 杆状病毒介导基因传递的应用方向 | 第24-26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9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9-6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9-39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29页 |
2.1.2 供试菌种和质粒 | 第29-32页 |
2.1.3 扩增引物 | 第32-33页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3-34页 |
2.1.5 主要分子生物学及生化试剂 | 第34-35页 |
2.1.6 主要缓冲液及试剂配制 | 第35-3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9-65页 |
2.2.1 质粒构建流程图 | 第39-41页 |
2.2.1.1 构建技术路线 | 第39-40页 |
2.2.1.2 质粒构建图解 | 第40-41页 |
2.2.2 载体构建所需元件的克隆 | 第41-49页 |
2.2.3 质粒载体pFastBac[pH-]-pHBOX 的构建 | 第49-50页 |
2.2.4 质粒载体pSD-CBA 的构建 | 第50页 |
2.2.5 质粒载体pSD 的构建 | 第50-52页 |
2.2.6 质粒载体pSD-ITRs 的构建 | 第52-54页 |
2.2.7 质粒载体pSD-control 的构建 | 第54-56页 |
2.2.8 质粒载体pSD-EGFP、pSD-ITRs-EGFP 与pSD-control-EGFP 的构建.. | 第56-57页 |
2.2.9 获得重组Bacmid | 第57-59页 |
2.2.10 重组杆状病毒的制备 | 第59-62页 |
2.2.11 CBA 启动的EGFP 重组杆状病毒鸡胚骨骼肌细胞中的表达 | 第62-63页 |
2.2.12 EGFP 报告基因的检测 | 第63-64页 |
2.2.13 EGFP 表达的数字图像分析 | 第64-65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65-99页 |
3.1 各元件的克隆结果 | 第65-73页 |
3.1.1 CBA 启动子克隆结果 | 第65-66页 |
3.1.2 EGFP 基因克隆结果 | 第66-67页 |
3.1.3 gp645p-VSVGED 片段克隆结果 | 第67-70页 |
3.1.4 pHGV 片段克隆结果 | 第70-73页 |
3.2 质粒载体PFASTBAC[PH-]-PHBOX 的构建结果 | 第73-75页 |
3.2.1 pFastBac[pH-]和pGM18-T-pHGV 双酶切及回收结果 | 第73-74页 |
3.2.2 pFastBac[pH-]-pHBOX 鉴定结果 | 第74-75页 |
3.3 质粒载体PSD-CBA 的构建结果 | 第75-76页 |
3.3.1 双酶切及胶回收结果 | 第75-76页 |
3.3.2 质粒pSD-CBA 的构建及鉴定结果 | 第76页 |
3.4 质粒载体PSD 的构建结果 | 第76-80页 |
3.4.1 质粒pSD-CBA 和pT-soe2 的酶切及回收结果 | 第76-77页 |
3.4.2 质粒pSD 的酶切鉴定结果 | 第77-78页 |
3.4.3 质粒pSD 酶切图谱的绘制 | 第78-80页 |
3.5 质粒PSD-ITRS 的构建结果 | 第80-84页 |
3.5.1 L-ITR 和R-ITR PCR 扩增结果 | 第80页 |
3.5.2 PCR 产物的胶回收纯化结果 | 第80页 |
3.5.3 质粒pSD 和L-ITR 片段的双酶切及回收结果 | 第80-81页 |
3.5.4 菌液PCR 筛选结果 | 第81-82页 |
3.5.5 质粒pSD-L-ITR 和R-ITR 片段的双酶切及回收结果 | 第82页 |
3.5.6 菌液PCR 筛选结果 | 第82-83页 |
3.5.7 质粒pSD-ITRs 酶切鉴定结果 | 第83-84页 |
3.6 质粒PSD-CONTROL 的构建结果 | 第84-88页 |
3.6.1 质粒载体pFastBac[pH-]与CBA 启动子的双酶切结果 | 第84-85页 |
3.6.2 双酶切筛选阳性克隆结果 | 第85页 |
3.6.3 PCR 扩增SV40-polyA 片段结果 | 第85-86页 |
3.6.4 SV40-polyA 片段与pSD-CBA-control 双酶切结果 | 第86-87页 |
3.6.5 pSD-control 的鉴定结果 | 第87-88页 |
3.7 质粒PSD-EGFP、PSD-ITRS-EGFP 与PSD-CONTROL 的构建结果 | 第88-92页 |
3.7.1 质粒pSD、pSD-ITRs 和pMD18-T-EGFP 的酶切结果 | 第88-89页 |
3.7.2 菌液PCR 筛选结果 | 第89-90页 |
3.7.3 EGFP 基因酶切鉴定结果 | 第90-91页 |
3.7.4 质粒pSD-control 的酶切结果 | 第91页 |
3.7.5 质粒pSD-control-EGFP 的筛选结果 | 第91-92页 |
3.8 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 | 第92-95页 |
3.8.1 重组Bacmid DNA 的获得与鉴定结果 | 第92页 |
3.8.2 Sf9 昆虫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92-93页 |
3.8.3 Sf9 昆虫细胞正常及病变形态区别 | 第93-94页 |
3.8.4 重组杆状病毒的滴度测定 | 第94-95页 |
3.9 重组杆状病毒在鸡原代细胞中表达结果 | 第95-99页 |
第4章 讨 论 | 第99-104页 |
4.1 课题背景 | 第99页 |
4.2 融合PCR 构建DNA 片段的特点 | 第99-101页 |
4.3 应用BAC-TO-BAC 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构建重组病毒 | 第101-102页 |
4.4 病毒修饰对报告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4.5 基于杆状病毒的新型基因工程疫苗研究 | 第103-104页 |
结论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