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扬子区上侏罗统—新近系层序地层与盆地充填演化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1-22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方法现状及进展 | 第12-16页 |
1.2.1 层序地层学理论 | 第12-15页 |
1.2.2 陆相层序地层学 | 第15-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8-21页 |
1.5 取得的创新性成果 | 第21-22页 |
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2-27页 |
2.1 区域构造特征 | 第22-24页 |
2.2 油气勘探现状 | 第24-27页 |
3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7-41页 |
3.1 地层分区 | 第27-28页 |
3.2 地层划分 | 第28-34页 |
3.3 地层对比 | 第34-41页 |
3.3.1 晚侏罗世遂宁—蓬莱镇期地层对比 | 第34-36页 |
3.3.2 早白垩世石门—五龙期地层对比 | 第36页 |
3.3.3 晚白垩世罗镜滩—跑马岗期地层对比 | 第36-37页 |
3.3.4 古近纪沙市—荆沙期地层对比 | 第37-40页 |
3.3.5 古近纪潜江-荆河镇期地层对比 | 第40-41页 |
4 沉积体系特征 | 第41-52页 |
4.1 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 | 第41-49页 |
4.1.1 冲积扇沉积体系 | 第41-43页 |
4.1.2 曲流河沉积体系 | 第43-44页 |
4.1.3 辫状河沉积体系 | 第44-45页 |
4.1.4 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45-47页 |
4.1.5 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47-48页 |
4.1.6 湖泊沉积体系 | 第48-49页 |
4.2 沉积模式与沉积演化 | 第49-52页 |
4.2.1 冲积扇-辫状河沉积模式 | 第49-50页 |
4.2.2 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模式 | 第50-51页 |
4.2.3 冲积扇-水下扇-湖泊沉积模式 | 第51页 |
4.2.4 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模式 | 第51-52页 |
5 层序界面识别与特征 | 第52-63页 |
5.1 层序界面成因类型 | 第52-56页 |
5.1.1 不整合面及侵蚀沉积间断面 | 第52-54页 |
5.1.2 岩性岩相的转变面或突变面 | 第54-55页 |
5.1.3 地层叠置方式(结构)的转换面 | 第55-56页 |
5.1.4 最大洪泛面 | 第56页 |
5.2 层序界面识别标志 | 第56-61页 |
5.2.1 露头层序界面识别 | 第56-57页 |
5.2.2 测井层序界面识别 | 第57-60页 |
5.2.3 地震层序界面识别 | 第60-61页 |
5.3 层序界面特征 | 第61-63页 |
6 层序特征与格架 | 第63-89页 |
6.1 层序地层命名 | 第63-64页 |
6.2 层序界面级别 | 第64-65页 |
6.3 层序划分方案 | 第65-66页 |
6.4 层序特征 | 第66-85页 |
6.4.1 上侏罗统层序特征 | 第66-70页 |
6.4.2 下白垩统层序特征 | 第70-74页 |
6.4.3 上白垩统层序特征 | 第74-77页 |
6.4.4 古近系层序特征 | 第77-85页 |
6.4.5 新近系层序特征 | 第85页 |
6.5 地震解释与连井对比 | 第85-89页 |
7 盆地充填与古地理演化 | 第89-106页 |
7.1 古水流与物源分析 | 第89-94页 |
7.1.1 古水流分析 | 第89-90页 |
7.1.2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90-93页 |
7.1.3 砂岩成分点统计 | 第93-94页 |
7.2 中扬子盆地充填演化 | 第94-104页 |
7.2.1 晚侏罗世盆地充填特征 | 第94-97页 |
7.2.2 早白垩世盆地充填特征 | 第97-98页 |
7.2.3 晚白垩世盆地充填特征 | 第98-101页 |
7.2.4 古新世-早始新世盆地充填特征 | 第101页 |
7.2.5 中始新世盆地充填特征 | 第101-103页 |
7.2.6 晚始新世-渐始新世盆地充填特征 | 第103页 |
7.2.7 新近纪-第四纪盆地充填特征 | 第103-104页 |
7.3 构造运动背景 | 第104-106页 |
8 结论与认识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3页 |
附录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