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26页 |
1.1 发展马铃薯加工业的必要性 | 第12-14页 |
1.1.1 世界马铃薯加工及消费状况 | 第12-13页 |
1.1.2 中国马铃薯加工业发展概况 | 第13页 |
1.1.3 我国马铃薯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1.2 我国马铃薯育种现状 | 第14-19页 |
1.2.1 我国马铃薯育种进程回顾 | 第15页 |
1.2.2 我国马铃薯育种主要方法 | 第15-17页 |
1.2.3 我国马铃薯育种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1.2.4 我国马铃薯育种目标 | 第18-19页 |
1.3 马铃薯几种主要加工产品概述 | 第19-21页 |
1.3.1 马铃薯淀粉 | 第19页 |
1.3.2 马铃薯全粉 | 第19-20页 |
1.3.3 油炸马铃薯片 | 第20页 |
1.3.4 速冻薯条 | 第20-21页 |
1.4 油炸型马铃薯的主要性状——还原糖 | 第21-23页 |
1.4.1 还原糖的生物化学特性 | 第21页 |
1.4.2 淀粉与糖的转化 | 第21-22页 |
1.4.3 贮藏期间马铃薯淀粉与还原糖之间转化的研究 | 第22-23页 |
1.5 配合力分析在马铃薯育种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1.6 本试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5-2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6-3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6-27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7-32页 |
2.2.1 田间试验 | 第27页 |
2.2.2 品质分析项目及方法 | 第27-29页 |
2.2.3 数据处理 | 第29-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65页 |
3.1 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 | 第32-35页 |
3.1.1 不同组合间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 | 第32-33页 |
3.1.2 不同组合后代主要农艺性状频率分布 | 第33-35页 |
3.2 产量性状的分析 | 第35-44页 |
3.2.1 不同组合间产量性状比较 | 第35-37页 |
3.2.2 不同组合后代产量性状频数分布 | 第37-44页 |
3.3 品质性状的分析 | 第44-49页 |
3.3.1 不同组合间品质性状比较 | 第44-46页 |
3.3.2 不同组合后代加工品质性状的频数分布 | 第46-49页 |
3.4 低温糖化试验 | 第49-51页 |
3.4.1 贮藏前炸片颜色及粗测还原糖分布特征 | 第49-50页 |
3.4.2 低温贮藏后炸片颜色及还原糖分布特征 | 第50-51页 |
3.4.3 回暖后炸片颜色及还原糖分布特征 | 第51页 |
3.5 各杂交组合的模糊数学综合评价 | 第51-55页 |
3.5.1 各杂交组合的单因素评价矩阵 | 第51-54页 |
3.5.2 各杂交组合的综合评价 | 第54-55页 |
3.6 马铃薯杂交组合的配合力分析 | 第55-63页 |
3.6.1 主要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55-56页 |
3.6.2 主要性状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分析 | 第56-58页 |
3.6.3 主要性状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分析 | 第58-60页 |
3.6.4 总配合力相对效应值分析 | 第60-62页 |
3.6.5 马铃薯群体的遗传参数分析 | 第62-63页 |
3.7 入选的优良无性系 | 第63-65页 |
3.7.1 品质性状好的无性系材料 | 第63页 |
3.7.2 耐低温糖化的无性系材料 | 第63-65页 |
4 讨论 | 第65-70页 |
4.1 影响马铃薯油炸色泽的主要因素 | 第65页 |
4.2 尿糖试纸粗测还原糖方法的可靠性 | 第65-66页 |
4.3 贮藏条件对马铃薯品质性状的影响 | 第66-67页 |
4.4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的应用 | 第67-68页 |
4.5 关于马铃薯杂交育种的亲本选配 | 第68-70页 |
5 结论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