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物化学论文

产1,3-丙二醇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3-4页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符号说明第17-1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8-54页
    1.1 1,3-丙二醇概况第18-20页
        1.1.1 1,3-丙二醇的理化性质第18页
        1.1.2 1,3-丙二醇的用途第18-19页
        1.1.3 1,3-丙二醇的生产方法第19-20页
    1.2 微生物发酵生产1,3-丙二醇第20-41页
        1.2.1 产生1,3-丙二醇的微生物第20-21页
        1.2.2 1,3-丙二醇的代谢途径第21-24页
        1.2.3 1,3-丙二醇代谢中的关键酶及基因第24-31页
            1.2.3.1 甘油脱水酶(GDHt)第25-27页
            1.2.3.2 甘油脱水酶再激活酶第27-28页
            1.2.3.3 1,3-PD氧化还原酶(PDOR)第28-30页
            1.2.3.4 1,3-PD氧化还原酶的同功酶第30页
            1.2.3.5 甘油脱氢酶(GDH)第30页
            1.2.3.6 二羟基丙酮激酶(DHAK)第30-31页
        1.2.4 1,3-丙二醇的发酵过程的研究与开发第31-37页
            1.2.4.1 菌株选择第31页
            1.2.4.2 底物和产物耐受型菌株的筛选第31-32页
            1.2.4.3 发酵工艺的研究第32-35页
            1.2.4.4 产物和代谢中间产物对1,3-丙二醇发酵的影响第35-36页
            1.2.4.5 发酵过程的动力学研究第36-37页
        1.2.5 代谢网络工程的研究第37-38页
            1.2.5.1 1,3-丙二醇代谢网络分析第37页
            1.2.5.2 代谢网络调控第37-38页
        1.2.6 产1,3-丙二醇基因工程菌的研究第38-41页
            1.2.6.1 基因工程菌的构建策略第38-39页
            1.2.6.2 甘油转化1,3-丙二醇第39页
            1.2.6.3 葡萄糖转化1,3-丙二醇第39-40页
            1.2.6.4 副产物途径的敲除第40-41页
        1.2.7 1,3-丙二醇的分离纯化第41页
    1.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第41-42页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立题依据第42-44页
    参考文献第44-54页
第二章 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基因的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第54-78页
    2.1 引言第54页
    2.2 材料和方法第54-65页
        2.2.1 菌株和质粒第54-55页
        2.2.2 试验试剂及仪器设备第55页
        2.2.3 培养基第55页
        2.2.4 实验方法第55-65页
            2.2.4.1 克雷伯肺炎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第55-56页
            2.2.4.2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目的基因dhaT第56-57页
            2.2.4.3 琼脂糖凝胶电泳第57-58页
            2.2.4.4 从普通琼脂糖凝胶中回收DNA片段第58页
            2.2.4.5 目的基因与T载体的连接第58页
            2.2.4.6 重组DNA的电转化第58-60页
            2.2.4.7 阳性克隆的筛选第60-61页
            2.2.4.8 PCR产物的克隆和序列分析第61-62页
            2.2.4.9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第62页
            2.2.4.10 重组子的鉴定第62-63页
            2.2.4.11 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第63-64页
            2.2.4.12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浓度测定第64页
            2.2.4.13 超声波破碎细胞以及蛋白定位第64-65页
            2.2.4.14 亲和层析纯化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第65页
            2.2.4.15 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酶活测定第65页
    2.3 结果和讨论第65-76页
        2.3.1 克雷伯肺炎杆菌(K.pneumoniae K4)基因组的提取第65-66页
        2.3.2 PCR扩增dhaTa和dhaTb第66-67页
        2.3.3 T载体重组子的鉴定第67-68页
        2.3.4 dhaT基因的序列分析第68页
        2.3.5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鉴定第68-70页
            2.3.5.1 菌落PCR鉴定第68-69页
            2.3.5.2 酶切鉴定第69-70页
        2.3.6 重组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的表达第70-72页
            2.3.6.1 重组大肠杆菌(pET-28a-dhaTa)胞内表达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第70-71页
            2.3.6.2 重组大肠杆菌(pET-22b-dhaTb)胞间质分泌表达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第71-72页
        2.3.7 重组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的活性分析第72-74页
        2.3.8 重组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第74-76页
            2.3.8.1 Ni离子亲和层析纯化重组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第74页
            2.3.8.2 pH值对重组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的影响第74-75页
            2.3.8.3 温度对重组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的影响第75-76页
    2.4 小结第76页
    参考文献第76-78页
第三章 甘油脱水酶及其再激活因子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再激活作用第78-100页
    3.1 引言第78-79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79-86页
        3.2.1 菌株和质粒第79页
        3.2.2 试验试剂及仪器设备第79页
        3.2.3 培养基第79页
        3.2.4 实验方法第79-86页
            3.2.4.1 克雷伯肺炎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第79页
            3.2.4.2 dhaB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第79-81页
            3.2.4.3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第81-82页
            3.2.4.4 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甘油脱水酶第82页
            3.2.4.5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蛋白浓度测定第82页
            3.2.4.6 甘油脱水酶酶活测定第82-83页
            3.2.4.7 甘油脱水酶的纯化和序列测定第83页
            3.2.4.8 甘油脱水酶再激活因子基因gdrAB的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第83-84页
            3.2.4.9 甘油脱水酶的再激活反应第84-86页
    3.3 结果和讨论第86-96页
        3.3.1 PCR扩增甘油脱水酶基因dhaB及序列分析第86页
        3.3.2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酶切鉴定第86-90页
        3.3.3 重组甘油脱水酶的表达第90-92页
        3.3.4 重组甘油脱水酶酶活测定第92页
        3.3.5 重组甘油脱水酶的纯化和序列测定第92-93页
        3.3.6 甘油脱水酶再激活因子的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第93-96页
            3.3.6.1 甘油脱水酶再激活因子基因gdrAB的克隆第93-94页
            3.3.6.2 再激活因子表达载体的构建第94-95页
            3.3.6.3 甘油脱水酶再激活因子的表达第95-96页
        3.3.7 再激活因子对甘油脱水酶的再激活作用第96页
    3.4 小结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0页
第四章 大肠杆菌中共表达1,3-丙二醇关键酶基因及重组大肠杆菌的发酵第100-116页
    4.1 引言第100-101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101-106页
        4.2.1 菌株和质粒第101页
        4.2.2 试验试剂及仪器设备第101页
        4.2.3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第101-102页
            4.2.3.1 菌种培养基第101页
            4.2.3.2 发酵用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第101-102页
        4.2.4 实验方法第102-106页
            4.2.4.1 dhaB与dhaT共表达载体的构建第102-103页
            4.2.4.2 重组载体pET-22b-gdrAB的构建第103页
            4.2.4.3 重组质粒pET-28a-dhaBT和pET-22b-gdrAB共转化E.coli BL21(DE3)第103-104页
            4.2.4.4 不相容质粒稳定性测定第104页
            4.2.4.5 重组菌共表达甘油脱水酶、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及再激活因子第104页
            4.2.4.6 yqhD替代dhaT的重组菌的构建和发酵第104页
            4.2.4.7 发酵液中甘油的测定方法-改进的高碘酸钠氧化法第104-105页
            4.2.4.8 发酵液中葡萄糖的测定方法第105页
            4.2.4.9 发酵液中代谢产物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第105-106页
    4.3 结果和讨论第106-112页
        4.3.1 重组表达载体pET-28a-dhaBT的构建第106-109页
        4.3.2 重组载体pET-22b-gdrAB的酶切鉴定第109页
        4.3.3 重组质粒pET-28a-dhaBT和pET-22b-gdrAB共转化E.coil BL21(DE3)及不相容质粒稳定性的测定第109-110页
        4.3.4 重组菌共表达甘油脱水酶、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及再激活因子第110-111页
        4.3.5 重组菌的批式流加发酵第111-112页
        4.3.6 yqhD替代dhaT的重组菌的构建和发酵第112页
    4.4 小结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6页
第五章 克雷伯肺炎杆菌中质粒载体的构建及1,3-丙二醇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的增强第116-130页
    5.1 引言第116页
    5.2 材料和方法第116-121页
        5.2.1 菌株和质粒第116-117页
        5.2.2 试验试剂及仪器设备第117页
        5.2.3 培养基第117页
        5.2.4 实验方法第117-121页
            5.2.4.1 克雷伯肺炎杆菌基因组及大肠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第117页
            5.2.4.2 克雷伯肺炎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117-118页
            5.2.4.3 重组质粒pKP-28a-dhaBY的构建第118-120页
            5.2.4.4 重组质粒pKP-28a-dhaBY在K.pneumoniae中的稳定性第120-121页
            5.2.4.5 重组质粒pKP-28a-dhaBY在K.pneumoniae中的表达第121页
            5.2.4.6 细胞粗提液的制备及酶活分析第121页
    5.3 结果和讨论第121-128页
        5.3.1 E.coli K12基因组的提取第121-122页
        5.3.2 大肠杆菌醇氧化还原酶基因(yqhD)的克隆第122-123页
        5.3.3 组成型启动子Pk的克隆第123-124页
        5.3.4 重组质粒pKP-28a-dhaBY的构建及鉴定第124-125页
        5.3.5 重组质粒pKP-28a-dhaBY在K.pneumoniae中的稳定性第125-126页
        5.3.6 重组质粒pKP-28a-dhaBY在K.pneumoniae中的表达第126-127页
        5.3.7 重组菌中关键酶酶活分析第127-128页
    5.4 小结第128页
    参考文献第128-130页
第六章 重组克雷伯肺炎杆菌发酵产1,3-丙二醇第130-140页
    6.1 引言第130页
    6.2 材料和方法第130-132页
        6.2.1 菌株和质粒第130-131页
        6.2.2 试验试剂及仪器设备第131页
        6.2.3 培养基第131页
        6.2.4 发酵条件和培养方法第131-132页
        6.2.5 发酵参数分析第132页
            6.2.5.1 生物量的测定第132页
            6.2.5.2 底物和产物的测定第132页
    6.3 结果和讨论第132-137页
        6.3.1 供氧对重组克雷伯肺炎杆菌产1,3-丙二醇的影响第132-133页
        6.3.2 底物浓度对发酵的影响—底物抑制现象第133-134页
        6.3.3 葡萄糖作为辅助碳源对重组克雷伯肺炎杆菌产1,3-丙二醇的影响第134-135页
            6.3.3.1 发酵初始加糖对1,3-丙二醇发酵的影响第134-135页
            6.3.3.2 补料加糖对1,3-丙二醇发酵的影响第135页
        6.3.4 微氧条件下初始和补料均加糖时1,3-丙二醇的发酵第135-137页
    6.4 小结第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40页
第七章 复合诱变联合菌种驯化提高重组菌的产物耐受性第140-152页
    7.1 引言第140-141页
    7.2 材料和方法第141-143页
        7.2.1 菌株第141页
        7.2.2 培养基第141页
        7.2.3 实验方法第141-143页
            7.2.3.1 紫外诱变第141-142页
            7.2.3.2 菌种驯化第142页
            7.2.3.3 摇瓶筛选第142页
            7.2.3.4 发酵实验第142-143页
            7.2.3.5 发酵参数分析第143页
    7.3 结果和讨论第143-149页
        7.3.1 诱变结果第143-144页
        7.3.2 驯化结果第144-145页
        7.3.3 摇瓶筛选第145-147页
        7.3.4 发酵罐实验第147-149页
    7.4 小结第149-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52页
第八章 重组菌副产物乙醇途径中醛脱氢酶基因aldH的敲除及突变株的发酵第152-164页
    8.1 引言第152-153页
    8.2 材料和方法第153-156页
        8.2.1 菌株和质粒第153页
        8.2.2 试验试剂及仪器设备第153页
        8.2.3 培养基第153-154页
        8.2.4 实验方法第154-156页
            8.2.4.1 克雷伯肺炎杆菌基因组的提取第154页
            8.2.4.2 克雷伯肺炎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154页
            8.2.4.3 乙醛脱氢酶基因(aldH)的克隆第154页
            8.2.4.4 PCR扩增四环素抗性基因(Tet)第154页
            8.2.4.5 重组质粒pMD18-T-aldH-Tet的构建第154-155页
            8.2.4.6 同源重组构建aldH基因缺失的重组克雷伯肺炎杆菌第155页
            8.2.4.7 摇瓶筛选及基因组鉴定第155页
            8.2.4.8 发酵罐实验第155-156页
            8.2.4.9 发酵罐参数分析第156页
    8.3 结果和讨论第156-161页
        8.3.1 乙醛脱氢酶基因(aldH)的克隆第156-157页
        8.3.2 PCR扩增四环素编码基因Tet第157-158页
        8.3.3 基因敲除载体pMD18-T-aldH-Tet的构建和鉴定第158页
        8.3.4 aldH基因缺失的重组克雷伯肺炎杆菌的构建第158页
        8.3.5 摇瓶筛选及基因组PCR鉴定第158-160页
        8.3.6 发酵罐实验第160-161页
    8.4 小结第161-162页
    参考文献第162-164页
第九章 实验总结与建议第164-168页
    9.1 本论文得到的主要结果第164-166页
    9.2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166页
    9.3 本论文结果工业化前景第166-167页
    9.4 问题与建议第167-168页
附录1 试剂第168-170页
附录2 仪器与设备第170-171页
致谢第171-172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72-174页
作者和导师简介第174页

论文共1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创业投资决策中的实物期权理论方法研究
下一篇:壳聚糖/TiO2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吸附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