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1-16页 |
1.1.1 重型汽车车桥的研究概述 | 第11-12页 |
1.1.2 国内外研究车桥的方法 | 第12-16页 |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2.1 选题的目的 | 第16页 |
1.2.2 选题的意义 | 第16-17页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2 分析方法及软件介绍 | 第19-23页 |
2.1 中置提升桥设计中应用的有限元法 | 第19页 |
2.2 有限元软件ANSYS简介 | 第19-20页 |
2.2.1 ANSYS技术特点 | 第19-20页 |
2.2.2 ANSYS模块和分析步骤 | 第20页 |
2.3 整车动态模拟虚拟样机技术 | 第20-21页 |
2.3.1 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 | 第20-21页 |
2.3.2 虚拟样机技术 | 第21页 |
2.4 多体系统动力学ADAMS软件介绍 | 第21-22页 |
2.4.1 ADAMS软件特点 | 第21页 |
2.4.2 嵌入式专业接口软件功能概述 | 第21-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中置提升桥结构的静力学分析 | 第23-33页 |
3.1 提升桥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3-26页 |
3.1.1 提升桥的几何模型 | 第24-25页 |
3.1.2 提升桥的有限元模型 | 第25-26页 |
3.2 提升桥的静力学分析工况下载荷及约束处理 | 第26-29页 |
3.2.1 工况载荷计算 | 第26-28页 |
3.2.2 载荷及约束方式 | 第28-29页 |
3.3 提升桥结构静力学分析结果 | 第29-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中置提升桥结构的振动分析 | 第33-48页 |
4.1 路面激励 | 第33-37页 |
4.1.1 提升桥动态载荷 | 第33-34页 |
4.1.2 不平路面的功率谱密度 | 第34-36页 |
4.1.3 路面不平度的重构 | 第36-37页 |
4.2 不平路面下的提升桥动力学仿真 | 第37-46页 |
4.2.1 整车简化动力学模型 | 第37-40页 |
4.2.2 提升桥动载荷仿真结果 | 第40-4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5 中置提升桥结构的动力学分析 | 第48-67页 |
5.1 提升桥模态分析 | 第48-51页 |
5.1.1 模态分析运动 | 第48-49页 |
5.1.2 刚度矩阵和质量矩阵的形成 | 第49页 |
5.1.3 模态分析步骤及结果 | 第49-51页 |
5.2 提升桥谐波响应分析 | 第51-59页 |
5.2.1 谐波响应分析运动方程 | 第52-53页 |
5.2.2 谐波响应分析步骤及结果 | 第53-59页 |
5.3 提升桥瞬态分析 | 第59-66页 |
5.3.1 瞬态动力学阻尼分析 | 第59-60页 |
5.3.2 瞬态分析步骤及结果 | 第60-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6 中置提升桥结构优化分析 | 第67-101页 |
6.1 结构优化分析 | 第67-70页 |
6.1.1 优化设计基本原理 | 第67页 |
6.1.2 优化设计的分类 | 第67-69页 |
6.1.3 AWE优化设计的分析步骤 | 第69-70页 |
6.2 优化参数分析 | 第70-71页 |
6.2.1 优化方案选定 | 第70页 |
6.2.2 参数化模型建立 | 第70-71页 |
6.3 优化求解分析 | 第71-100页 |
6.3.1 方案一满载动载工况优化 | 第71-83页 |
6.3.2 方案一超载动载工况优化 | 第83-85页 |
6.3.3 方案二满载动载工况优化 | 第85-97页 |
6.3.4 方案二超载动载工况优化 | 第97-10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7 中置提升桥疲劳寿命分析 | 第101-111页 |
7.1 疲劳分析理论 | 第101-103页 |
7.1.1 雨流计数法 | 第101-102页 |
7.1.2 抗疲劳机械性能指标 | 第102-103页 |
7.1.3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103页 |
7.2 疲劳仿真分析方法 | 第103-104页 |
7.3 提升桥疲劳寿命分析结果 | 第104-110页 |
7.3.1 ANSYS/Workbench疲劳分析模块 | 第104-105页 |
7.3.2 疲劳仿真分析过程 | 第105-106页 |
7.3.3 疲劳仿真分析结果 | 第106-110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8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11-113页 |
8.1 全文总结 | 第111-112页 |
8.2 全文展望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